首頁>專題>2017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與市長面對面,搶話筒說說醫改難點我之見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修菁) “我統計了下,今天上午有21位委員發言,還有11位沒有發言,每位委員的發言我都認真記了。”
人民政協網記者 賈寧 攝
1月13日上午,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醫衛界小組討論現場,幾次鬧鐘滴滴響提示下,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林克慶按亮了眼前的話筒。
本來因為還有公務安排,計劃只參加半程小組討論的他,聽完了當天上午醫衛界小組討論的全程。
此時,墻上的時鐘已指向11點40,盡管小組召集人幾次提示,“下一位委員發言后,我們今天上午的小組討論就結束。”但現場仍有好幾位委員在舉手。
張林琦委員繞過了小半圈會場,搶到了話筒,引來一直在舉手的胡瀾、楊月欣委員的一絲著急:“下一個應該是我”、“我早就舉手預定了”……
作為小組召集人之一,眼見著組員們如此爭先恐后要表達的欲望,王杉委員只能出了一記相對不得罪人又公平的招兒:“大家都想發言,那就得簡短點、簡明扼要,發言時間不能超過三分鐘,我來負責掐表。”于是就有了政協會小組討論會現場,出現如辯論賽般的場面,陳述時間到的提示音接連響起。
“三甲醫院不能辦成批發市場,而要走高端化的路子,重點治療的是疑難、危重病癥,要達到三甲醫院的定位轉型,就要有成熟的分級診療體系做支撐。”賈繼東委員對分級診療的思考,先打開了當天委員們討論的話匣子。
“兒科如果不能實現分級轉診,專科兒童醫院和大醫院的兒科醫生最后都得累死。”鄒麗萍委員發言開頭似有些情緒化,但是她下面講的一個例子又讓現場的委員不住的感同身受般的點著頭,包括林克慶副市長也身體前傾,思考著鄒麗萍委員的發言內容。
“我的一個學生前幾天在出診中倒下了,動脈夾層破裂,現在還躺在宣武醫院昏迷著,搞得我現在都很擔心自己的身體。我有一次去一個市級綜合醫院的兒科,晚上八點半了,大夫才看到下午4點的號,半天都不敢離開診療室喘口氣,因為作為醫生,你不敢離開,這個職業,讓你責任重大。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兒科大多數患者都是感冒發燒拉肚子等常見疾病,如果能在社區醫院分流一部分患者,三級醫院的醫生壓力也會減少點,而真正危重的病人也可以及時得到救治。”
基于這樣的一線觀察,鄒麗萍委員建議,就目前羈絆分級診療有效推行的兩大桎梏——讓百姓信任基層社區醫院、讓社區醫院的醫生有底氣、有信心去看病,建議采取功德簿的制度,“比如我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去社區醫院坐診服務,積累記錄這些服務時間,以后老了,也相應可以得到一些社會服務。這樣社區醫院也會有一些外力、外腦的支持,在門診大廳公布出來,百姓看到就知道,哦,我得了這樣的病,有這么多專家在支持。同時社區醫院的全科大夫也會有成就感,遇到了疑難不敢看的病,有專家的指導,他敢看了、或者是獲得了學習,要么干全科醫生久了,有些人會感覺很沒成就感,會流失,因為他只會看最基礎的病,看不了的病,就轉診,他也得不到醫術上的提高。”
“我想提的是保障醫生合法權益,尤其是人身安全的問題。我們做過一個全國性的醫學院學生大調查,調查發現好多學醫的孩子現在都對從事這個行業產生疑慮,因為現在從事醫療行業,已成為高危行業。希望政府通過地方性法規,保證醫者的正當權益,別讓醫療行業后繼乏人。”張林琦委員從高校醫學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醫學工作者傳承的憂思。
“我們能不能形成一個界別提案,推動北京制定出臺地方性醫療條例,不僅有利于保障一生的權益,也有利于患者的權益,從而更好地理順醫患關系。”王杉委員接著接過了討論話題的接力棒。
“大家是政府的外腦,我們特別看重大家或很有針對性和實操性的建議,甚至或有些尖銳很辣有些還是政府工作盲區的問題。但是大家不能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疑慮,要做改革的先行者,遇到問題在改革中找路徑。我希望在座的委員們,不管是來自大醫院,還是基層醫院,不管是公辦醫院,還是私營企業,大家都回去努力想辦法,隨時給我提醫改的建議。”
作為聽過21位委員一個上午發言的回應,林克慶副市長的這番話贏得了掌聲,也成為一場搶著話筒談醫改建言小組會的結束曲。
遇到問題,不怕、不躲,而是帶著探究、探索的精神,在實踐中、調查研究中找到路徑,篤定前行,從這點來說,政協委員的履職和政府工作是共通的。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醫改 政協 北京兩會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