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期待中國美學成視聽新風尚
近幾天,動漫作品《相思》在網上和新媒體中流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部僅有9分鐘的中國風動畫片不僅使人們再一次認識今天文學的傳播問題,而且也引發人們重新看待中國傳統美學在視聽藝術中的表現問題。
對今天的年輕人而言,微博、微信、視頻網站、APP等新媒體成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電影、動漫等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相比拿起書本感受文字的魅力,很多大學生寧肯看一部改編自經典小說的電影,使得傳統的文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被電影教育取代。
隨著微信等新媒體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閱讀和接受信息的主要來源,短小的文本更受青睞。視聽手段改變著信息的傳播方式和接受習慣,傳統的文學寫作不斷被邊緣化。如果把過去呈現在紙媒以及竹簡、帛絹甚至甲骨上的文學時代統稱為文字文明時代,以聲音和畫面為傳播載體的文學時代便可稱為視聽文明時代。驀然回首,它已在不經意間矗立于我們的世界。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論《相思》,它便成了解讀視聽文明和文學的視聽傳播的極好文本。《相思》能夠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首先是以動漫的方式再現王維的名詩。動漫不僅是年輕人最熟悉的手段,而且也是便捷的傳播方式。用這種方式來解讀一首耳熟能詳的古典詩歌,在預期之中,其效果又在意料之外。
百年來,現代詩蓬勃發展,古典詩歌甚少有人拾起,《相思》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啟了一個新的法門。創作者以尋常人家的尋常故事來傳播一首不能被中國人忘卻的詩歌,用美學化了的故事,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風格復活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生著紅豆的南國。這何嘗不是一個新的文本,一種名為視聽文學的新文本?
此時,我們再回溯電影、動畫片等傳播和再現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的發展史,就會發現,最早改編自《西游記》的動畫片《大鬧天宮》既有很強的中國美學風格,又有現代性元素,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的《葫蘆娃》主要體現的是現代性精神。后來的一系列嘗試,如收視率很高的動漫《封神榜》等,都是在與美、日、韓等動漫大國對抗的情形下創作的,西洋美學風格很強。包括這兩年口碑不錯的《大圣歸來》《大魚海棠》,也有很強的好萊塢元素。
我們贊賞吸取包括西方在內的全世界文學和電影藝術的優秀元素,更期盼中國古典美學的燦爛噴發。前幾年,侯孝賢的電影《聶隱娘》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在傳播上并不成功,《相思》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營造出濃濃中國古典美學意蘊的動畫片不僅是文學在視聽傳播方面的收獲,同時也讓我們期待——在視聽文明的時代,中國美學風格成為新的藝術創作風尚。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視聽 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