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天不幫忙時人要更努力
■做成一件事情,常常是既要人努力,也要天幫忙。現在驅霾時常指望不上天幫忙,只能依靠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扎扎實實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取更有力的環保減排措施
去年12月中旬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接連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霧霾持續至今。微信朋友圈中,“霧霾焦慮”不時出現。
霾到底從哪里來?雖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但科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霾主要來自過度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來自過“重”的產業結構,來自高強度的工業排放,來自日益增長的機動車尾氣污染等,這些方面產生的大量污染物是“元兇”,是大氣環境的“難以承受之重”。與此同時,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影響華北、黃淮等地的冬季風總體上在減弱、風力在變小,天氣靜穩、大氣逆溫、濕度過高等糟糕的氣象條件,成為霾的“幫兇”。
氣象監測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6年12月,是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12月,全國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情況偏高2.6℃,這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冬季時常出現的厚實的逆溫層,就如同一床“暖和的大被子”蓋在上空,可以把大氣容納污染物的空間急劇壓縮到不到原來的1/10,無風的靜穩天氣使污染物無法擴散越積越多,這對霾的加重起到了重要作用。
做成一件事情,常常是既要“人努力”,也要“天幫忙”。現在驅霾時常指望不上天幫忙。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仍在持續,氣溫新高紀錄接連刷新,算上很可能再次創下最高氣溫紀錄的2016年,全球17個最暖年份有16個發生在本世紀。在全球變暖的不利背景下,一些原有的規律被打破,氣候變得比較異常,天氣時不時會走極端。容易導致重霾產生的不利氣象條件,或許還會頻繁襲來。
“天幫忙”可遇而不可求,“人努力”才是根本。徹底驅散霧霾,只能依靠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擼起袖子加油干,扎扎實實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取更有力的環保減排措施。要保護公眾的健康和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減少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既給大氣“減負”,也給地球“降溫”。前些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強調,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會議明確,將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作為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緊鑼密鼓地推進。隨著這些硬招、實招頻頻打出,相信治霾成效會越來越明顯。
“霾來如山倒,霾去如抽絲。”霾不是一年兩年形成的,也不會很快消失。解決大氣污染問題,不是決心一下狠話一說,就能一蹴而就的,要有久久為功的恒心和耐心。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治理水平提高而逐步實現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需要較長時間。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要在較低收入水平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解決更為復雜的環境問題,提升“氣質”的艱巨性和難度更大。
緩解霧霾焦慮,解決霧霾煩惱,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一起努力。政府和企業需要進一步嚴格落實環保法律法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森林綠地、加強預警應急,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常懷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公眾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健康防護的同時,把節能減排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更加注重低碳環保,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霧霾來臨時,別灰心氣餒,霧霾消散時,別忘了踐行環保。
只有全社會一起積極地行動起來,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霧霾這個多年沉疴才能慢慢治好,“天天天藍”才能有望實現。(劉 毅)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天氣 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