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以制度反腐標本兼治 用清廉秉公贏得民心
央視網消息:無論何時何地,執政黨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中國共產黨95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據2016年10月求是理論網載文統計,全國共有150多只“老虎”落馬,20多萬只“蒼蠅”被處分,超過800只“狐貍”歸案。不論查處貪官人數之多,級別之高,行動密度之大,還是涉及領域之寬,挖掘問題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2013年7月,在革命圣地西柏坡,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3年后,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
當前暴風驟雨般的強力反腐大快人心,對貪腐官員形成了強大震懾。但反腐敗斗爭是一場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持久戰。唯有以制度建設“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使得官員不僅“不敢腐”,而且“不能腐”“不想腐”,這才是真正的治本意義上的反腐之道。唯有扎緊制度籬笆,才更能繃緊官員的神經,堵住讓人乘虛而入的漏洞,狠剎一切貪污腐敗的行為。
清心治本 直道謀身 樹立堅定信仰補精神之鈣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謀身”。反腐制度建設工作的首要環節是要在全黨樹立起堅定的信仰,為“不想腐”提供思想動力。為官者應當潔身自好,不趨炎附勢,要在職權范圍內做好本職工作。
“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習近平總書記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為補精神之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行了一系列教育活動,從思想上夯實反腐斗爭第一道防線。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八項規定”,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及民間的高頻詞匯。2013年6月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自上而下在全黨深入開展。2015年4月黨中央又開始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加強黨員黨性修養。到了2016年,中央則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將黨內教育由“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擴大到了全體黨員。
而十八屆六中全會修訂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更是明確要求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定期研究部署在全黨開展學習教育,使黨內教育活動常態化。
補精神之鈣,目的是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隨著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動的開展,全國各地不斷掀起改作風、反腐敗的熱潮。據中紀委網站的數據顯示,自“八項規定”出臺至2016年8月31日,已約有14萬黨員干部因違反八項規定被查處,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約9.1萬人,其中至少有15名省部級干部。從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各級黨政機關共調整多占辦公用房2200多萬平方米;清退超標超配公車11.4萬輛;壓縮“三公”經費530.2億元;查處公款送禮、公款吃喝3083起。
中央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在基層進行隨機走訪暗訪的結果顯示,群眾對整治機關干部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比較滿意。近兩年,干部吃喝風變了,高檔酒店不再“高朋滿座”了;干部習慣講短話、開短會,各類會議開支少了;機關單位辦事效率高了,領導干部走基層的時間多了;奢侈浪費現象少了,崇尚節儉行為多了,一言以蔽之,風清氣正了。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轉變,社會生態和政治生態的改變正在悄然提速。
權為民用 利為民謀 樹立紀律底線加強制約監督
監督、預防腐敗是制度反腐的核心所在,是“不能腐”的根本保障,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是加強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制度建設中的一個重大課題。
“籠子”是制度,是法律,更是監督。監督是編織籠子的一個重要元素,既要落實在人的管控上,更要落實在制度和法律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制度,不斷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把黨內監督同國家監察、群眾監督結合起來,同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審計監督、司法監督等協調起來,形成監督合力。
為了讓領導干部“不能腐”,黨中央從完善機制入手,逐漸形成一整套“不能腐”的嚴格制度體系,使腐敗的機會大大降低。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了道德高線,強調要把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永遠排在首要位置。同樣是在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開列“負面清單”,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硬杠杠,樹立了紀律底線。
在選人用人的配套制度建設方面,2015年7月,中辦印發的《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和2016年8月印發的《關于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專門就領導干部“能上能下”作出的制度規定。
更加令人振奮的是,2016年12月26日發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由此,中央對反腐敗工作的總體部署從黨內擴展到黨外,越來越涉及關鍵的政治改革方面,越來越在國家層面上得到落實。
隨著一系列黨紀法規的出臺,黨內法規制度逐漸形成聲勢。據統計,3年多來,中央出臺或修訂的黨內法規至少55部,包括黨章1部、準則1部、條例9部、規則6部、規定21部、辦法9部、細則8部,占現行15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三分之一以上。
猛藥去疴 重典治亂 懲治腐敗全覆蓋無禁區零容忍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這擲地有聲的八個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的鄭重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決查處腐敗現象,遏制腐敗蔓延勢頭;深化政治巡視,推進全覆蓋;全面加強紀律和作風建設,以釘釘子精神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
懲治腐敗是制度反腐的必要手段,如何將這些成就保持下去,進一步營造廉潔的社會風氣,是今后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十八大之后,從“首虎”李春城開始,至今已有100多名中管干部落馬,此外50多名“軍老虎”被查處。與之前的反腐對比,此輪反腐的亮點之一是“上不封頂”,這四個字源自習近平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發現多少查處多少,不定指標,上不封頂。”在他講話前不久,蘇榮、徐才厚、周永康已落馬,此后令計劃、郭伯雄又相繼被拿下。至此,一些高官“刑不上大夫”的幻想被打破。
2015年11月,中央紀委網站在不到24小時之內先后通報上海市委原常委、副市長艾寶俊及北京市委原副書記呂錫文被查的消息。隨著這兩位京滬官員的落馬,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省份均有省級官員被查處,反腐地圖實現全覆蓋。
相對于“遠在天邊”的“老虎”,群眾對“近在眼前”嗡嗡亂飛的“蠅貪”感受更為真切。
2015年6月19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開設《群眾身邊“四風”和腐敗問題監督舉報曝光專區》,持續每月通報曝光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形成持續震懾和警示作用。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中央紀委先后18次共通報2047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數據顯示,專區僅開通6個月,就點名道姓通報1355人,其中527人移送司法機關。
猛藥去疴、重典治亂,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之一。全面從嚴治黨,全力反貪反腐是我們黨在“趕考”中向人民交上的一份時代答卷。一批重大案件的查辦,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反腐的堅強決心,一批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的查處顯示出中國反腐馳而不息的恒心,無數個案例無不提醒著我們,為官者若不為民著想,甚至做出有虧于人民的事,最后的下場必將是被人民所拋棄。
縱觀古今中外的反腐敗歷程,曾經不斷出現過所謂嚴刑反腐、運動反腐、高薪反腐制度等各種嘗試,雖然一時取得成效,但最終都往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胡同,制度反腐被證明是最行之有效的反腐方式。
我國黨和政府一貫堅持反腐倡廉的方針。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工作成效明顯,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擁護。制度建設作為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源頭上有效預防腐敗的重要保證,直接關系到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不斷加大預防腐敗的工作力度,是新形勢下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客觀要求,同時懲治腐敗是反腐倡廉的必要手段,只有懲治有力,才能增強制度的約束力和影響力。(文/程祥 張莉 劉暢)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制度反腐 清廉秉公 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