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點亮貧困的角落——2016教育扶貧綜述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胡浩、施雨岑)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
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2016年,我國繼續以教育扶貧工程為引領,推進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計劃等系列教育扶貧政策,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升。
助: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的中學生張艷險些讀不完高中。因為母親患有先天殘疾,父親又年紀較大,家中經濟困難,成績頗為優秀的張艷不得不考慮輟學。不久前,張艷接到學校通知,讓她終于可以卸下心理負擔安心學習。學校不僅退還了本學期的400元學雜費,還告訴張艷,以后學雜費可以減免,每個月還能拿到一筆生活補助。
和張艷一起享受到學雜費減免的,還有全國四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今年8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關于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的意見》,決定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含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學雜費。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個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且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教育部財務司副巡視員劉玉光介紹,從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到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從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補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到為大學生提供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多種方式的混合資助政策……一整套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貧困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促:提升教育脫貧能力
17歲的余天佑剛剛返回位于廣西百色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此前,在學校的安排下,他在廣東一家工廠進行了實踐,為即將到來的頂崗實習做準備。
“在學校學習、在工廠實踐,可以掙些學費,還能提高知識和技能。”余天佑介紹,他參與的是廣東和廣西合作試點的職業教育協作。
根據《廣東對口幫扶廣西職業教育協作框架協議》,廣西籍農村貧困學生在試點的8所廣西職業院校接受兩年職業教育后,再到廣東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進而實現就業。
“這種方式對學生家庭在經濟上起到幫助作用,對學生本身,也因為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充分的就業,實現了‘造血式’扶貧。”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副校長馬文強說。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巡視員謝俐介紹,為提升脫貧能力,職業教育被列為“五個一批”精準脫貧的重點,既重視教育脫貧,也重視為產業脫貧提供人才支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根據日前剛剛公布的《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教育部將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廣泛開展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脫貧舉措與技能培訓精準對接。
扶:精準聚焦補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短板
今年8月,西安理工大學的貧困大學生陳建國接受了來自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助學圓夢公益行”的5000元資助。在接受資助學生的名單中,清晰地列明了每位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狀況和實際困難等。
“扶貧必須精準,教育扶貧同樣需要尊重規律,增強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王巨祿說,一是要摸清貧困人口底數,必須有一說一,不能謊報“軍情”;二是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準確分析貧困的不同成因,“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三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輸血”健身,更要“造血”強體;四是扶貧資金的安排使用要精準;五是要用科學的態度評估扶貧工作和績效。
教育的精準扶貧,正在全國廣泛展開:陜西師大與甘肅臨夏州簽署“美麗園丁”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中小學對口支援、教育研究成果推廣等方式,全面支持臨夏州基礎教育事業發展。
甘肅省構建了“7+1”教育精準扶貧政策體系,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實現貧困信息、主要措施、任務節奏、考核評估“四項精準對接”,少了“拍腦袋”、多了“找依據”。
四川省自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啟動建設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在線申請系統,建立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數據庫,全面掌握建檔立卡家庭學生人數、分布和變動,實現建檔立卡學生精準資助項目的申請、審核、統計和資金發放的信息化管理,確保各項資助政策落地落實。
……
“教育扶貧脫貧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謝煥忠介紹,未來五年,我國將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原則,準確把握不同地區、不同群體教育需求,分類制定教育脫貧舉措,找準教育脫貧實施路徑,推動教育脫貧政策精準實施、脫貧資金精準投放。(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點亮 貧困的角落 2016 教育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