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甘肅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研究回鶻文的珍貴文物
時代:元代
地點: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珍藏單位:肅南縣民族博物館
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原碑立于文殊山青衣寺中,后碑頭、碑座被毀,碑身被當作條石砌于祁豐糧店墻基下。1997年,肅南縣文化館對文殊山清涼寺進行維修時,才將元太子碑從墻基下挖出,立于百子樓中?,F被收藏于肅南縣民族博物館。
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
此碑用酒泉青石雕成,高1.26米,寬0.77米,厚0.25米。碑正面陰刻漢文(楷體)24行,背面陰刻回鶻文26行,邊部雕刻忍冬卷草紋飾,其雕刻刀法遒勁,文字雋秀。碑正面漢文內容為喃達失太子發愿重修文殊寺記事碑,記述了元泰定帝也孫鐵木耳之子喃達失太子駐軍肅州文殊山時,焚香拜佛,當看到文殊殿宇年久失修頓發祥瑞善心,同眾兄弟、公主、王妃、隨行官員捐金助銀,并布施燈油田地于寺院,重修圣寺,彩繪圣容,愿保己長壽安康,保國邊防寧靜、五谷豐登、萬民安樂。背面回鶻文內容和漢文對照同義。
此碑經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字研究專家耿世民教授考釋,是極其難得的研究回鶻文字的實物資料。回鶻文是古回鶻人采用粟特文字母創制的文字。共約19至23個字母,有字頭、字中、字尾之分。元音5個、半元音2個。字母少,不能確切地標示古代維吾爾族的實際語音,一個字母有時表示2至3個或更多的語音。最初由右向左橫寫,后直寫右行??瑫糜诮浀?,草書用于一般文書。自唐至明,主要流行于今吐魯番盆地和中亞楚河流域。文殊寺元太子碑刻回鶻文說明元代在肅州還有相當多的回鶻人,文殊山寺院中亦有回鶻僧人及回鶻文經卷。這是彌足珍貴的回鶻文實物資料,為研究裕固族的前身—甘州回鶻的變遷及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編輯:陳佳
關鍵詞:甘肅有元 重修文殊寺碑銘 研究回鶻文 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