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生命的方向

2016年12月22日 16:02 | 作者:郭文斌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記住鄉愁》播出以來,已創下近2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無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游子,還是“篷門今始為君開”的守望者,都從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園,這也是繼續拍攝第三季的原因。本文作者郭文斌作為這檔節目的文字統籌,比較了解散落在中國古鎮之中的家國情懷和文脈傳承。相信他筆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同樣可以感動你我。

——編 者

伴隨著先祖們幾千年的生存實踐,中華文化的精髓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中華兒女的一片藍天與大地,陽光與空氣,日用而不覺。如何通過鏡頭展現中華文化的精髓,以方便人們了解它的巨大價值,從心底升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大事。將于2017年元旦開播的《記住鄉愁》第三季,共60集節目,便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超常集成和空前博覽,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跨時空匯聚,也是中華民族文脈的搶救性修復。通過一個個真實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中華大地的好風水,感受到華夏兒女的好風氣。它讓我們確信,中華文化完全可以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偉歷史性命題提供模板。

(一)

不同于《記住鄉愁》第一、二季瞄準古村落,第三季的內容是古鎮。眾所周知,古鎮有商貿、戍邊、大戶聚居等主要成因,這意味著選題拍攝更有挑戰性。

既然是古鎮,就有不同于古村落的許多看點。如果說第一、二季展現了農耕文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天然之美,表現了父子有親、兄友弟恭、夫唱婦隨、長幼有序的倫常自覺,表達了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的職分自覺,謳歌了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生命自覺,那么,第三季則在繼續深化前兩季主題的基礎上,側重表現建章立制、遵約守契、義利有度、合作共贏的工商文明,重點挖掘傳統文化中能夠在當代有效傳承、發展,能夠充分融入當代人精神血液、為現代生活提供建設性精神營養的文化要素。

山東大津口鎮挑山工的故事,是完全可以和第二季中郭亮村媲美的生命贊歌,它讓我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勞動的光榮,那種勞作之美,堅忍之美,毅力之美,可比江河之永、日月之恒。江蘇漆橋鎮孔子后人胸懷蒼生、重義輕利的善舉,在基層社會人們最關心的居民健康管理、留守兒童教育、合作社經營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實踐;江蘇同里古鎮“明取舍、知進退”的生動故事,讓我們看到儒道兩家文化在生命進退關口的獨特價值,完全可以作為一劑良藥開給當下被單向思維挾持而受焦慮抑郁折磨的人們;曾因考中72位進士而聞名天下的山東新城古鎮王氏家族世代清正廉潔的感人故事,一定會給當代中國的廉政建設提供新的啟示。

浙江烏鎮為什么能立于時代潮頭,成為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安徽三河鎮為什么能夠誕生名聞天下的“誠信菜單”名牌;南潯古鎮為什么能夠創辦中國民間歷史最長、授獎學生最多的獎學金;“中人制度”為什么能在陜西漫川關古鎮大受歡迎……編導們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作了讓人信服又具有美學品質的解答。

作為村落和城市的過渡地帶,古鎮成為尋找古今、中外、公私文化價值最大公約數的關鍵地帶,也是仁義思維和利潤思維中和的關鍵地帶,生命大義和商業利益如何水乳交融,家國情懷和個人訴求如何妥善平衡,在第三季都可以找到現成的典型。

(二)

這是西藏昌珠古鎮,一個夏天,達瓦正在農田干活,突然,他看到一輛正在倒車的拖拉機后面有個看上去不到三歲的小孩。眼看拖拉機就要軋到正在玩耍的孩子,達瓦就在那一瞬間毫不猶豫地撲了過去,把孩子推向一邊,孩子的命保住了,但他的一只腳卻沒有來得及從拖拉機下收回。腳被齒輪卷住的劇痛,讓達瓦瞬間失去了知覺,當他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縣醫院里,永遠地失去了那只腳。那年,達瓦年方二十。

在漆橋鎮的漆橋村,有一座將軍廟,里面供奉的是一位曾為當地百姓英勇獻身的新四軍營長。在抗日戰爭中,由于漆橋鎮地處蘇皖交通要道,成為國民黨軍隊和日軍的必爭之地。而新四軍為了建立敵后根據地,保一方安全,也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與敵人進行殊死戰斗。在一次激烈的戰斗當中,新四軍傷亡慘重,一位營長在激戰中身負重傷,最后只能半坐半靠在一棵大樹底下,準備與撲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后來他被一對老夫妻冒死救回家中,他犧牲后,村民們從家里拿來門板拼成棺材,埋葬了這位新四軍營長。半個多世紀過去,村人依然沒有忘記這位英雄。進入新世紀,人們的生活越發幸福美滿,漆橋人又想起了當年犧牲在此的新四軍營長。在當地幾位老者的倡議之下,大家決定集資捐建一座寺廟,用來紀念這位無名英雄。這個決定做出以后,古鎮一下子就沸騰起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只用了短短半個月時間,一座“將軍廟”就建成。之后,村人自發組織輪流值班,保證每天上午都有兩人到廟里灑掃、敬茶、焚香。如今已經87歲的朱克滿老人,每天下午3點多鐘都要到廟里來轉一轉看一看,再給英雄敬上一支煙,兩年多來風雨無阻。記者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當兵是好兵,當菩薩就是好菩薩。他為我們老百姓犧牲的,我們老百姓要尊重他,你不尊重他沒關系,我要尊重他,這是我的良心。好士兵保衛一方疆土,好菩薩保佑一方生靈。為此,樸素的漆橋人,第一碗新煮出來的米飯,第一籠新蒸出來的青團,第一鍋新做出來的豆腐,所有好東西,都要首先敬獻給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同樣,在福建崇武古鎮,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廟宇就有十幾座,用于祭奠各個時期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的英雄。這其中,就有一座解放軍廟。80多歲的曾恨就住在這座廟里,近20年來的每天清晨,她都要獻上一杯清茶,陪犧牲的英雄說會兒話。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反攻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崇武成為重點攻擊對象。一天清晨,國民黨飛機突然來襲,炸彈呼嘯而來,千鈞一發之際,幾個年輕的身體跳起來,將年幼的曾恨緊緊地護在了身下。空襲過后,曾恨平安無事,5名解放軍戰士卻被炸得血肉模糊?!敖o解放軍蓋廟,我有三個心愿——一是讓他們住在廟里面,刮風下雨,他們有個家;二是他們像我們的親人一樣,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我們吃什么他們就吃什么;三是我們要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看,沒有解放軍就沒有新中國。”修改臺本時,曾恨的這段話讓我熱淚盈眶。

(三)

相較于一二季,第三季的選材和表現更加包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協和萬邦、求同尊異、兼容并蓄、共生共榮的理念在第三季節目中得到了充分表現。人類和諧相處的生存畫卷從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聲、舟楫相望展開,東西方文化元素從碰撞到吸引,從相斥到包容,在一出出節目中清晰可見。

不同于古村落,古鎮建筑及其文化內涵及延伸意義不可避免地成為第三季的一個拍攝重點。因為它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它們不僅僅是飛檐畫棟、青磚綠瓦,而且是文化融合的見證,每一塊磚,每一片瓦上,都有一樁樁文化交流的故事。它們非常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強大吸收力和包容性,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中和”,因為“中和”,它既有自然性,又有人文性,更有社會性。天人合一的頻率,天理人欲的尺度,都在這個“中和”里。

危難之時,勇于擔當,敢于擔當,是當下中國最需要的精神力量,第二季播出的河北郭亮村曾經演繹過這種血性雄風,讓人欣喜的是,在第三季的山東大津口,我們再次看到了。

1982年,泰山開始修建中國第一條客運索道,當時設備都從國外進口,各種鋼鐵構件體積巨大,最大的驅動輪直徑達到2.8米,重量超過五噸。泰山管委會嘗試各種方法,都未能把這些設備全部運到山頂,最后他們輾轉找到大津口鎮,向挑山工陳廣武求助。陳廣武有16年的挑山工經驗,他發明了“大架子”,把驅動輪綁在大架子上,抬著上山。這種方法,能使所有挑山工在受力均勻的同時各自發力。加上開道和墊后的,總共148人。行進過程當中,陳廣武就坐在“大架子”上面,高聲喊著號子,指揮方向保持隊形。抬“大架子”不怕路陡,最怕拐彎。云步橋有急彎,人稱“三瞪眼”,最難通過,因為經過此處時,分布在不同位置上的挑山工們最容易受力不一致,如果稍有不慎導致隊形散開,走在后面負責托舉的64位挑山工就會被五噸多重的驅動輪死死地壓在下面。他們就又安裝絞盤,用繩吊起來,人在下面托著。那是怎樣的一種場面啊!一聲聲號子,響徹云霄!一尊尊古銅色的脊梁,在盤道上無比艱難地一點一點往上移動,無數顆汗珠順著古銅色的脊梁滾落下來,摔碎在十八盤的石階上。泰山的挑山工們,就這樣克服了千難萬險,最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所有索道配件硬生生地抬上了南天門,也把他們的奮勇精神和動人故事,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如今的泰山索道,每年都要運送近300萬游客上下泰山,使用的全部都是當年陳廣武他們通過肩挑背扛運送到泰山頂上的配件!

人們問陳廣武,坐在自己建起來的索道上,感覺什么樣啊?他說,“感覺給年輕人造幸福了”。“給年輕人造幸?!?多么樸素的語言,卻傳達了大津口人泰山一般的心量,正是這種心量,造就了挑山工精神,造就了“石敢當”氣魄,也造就了一個民族的堅忍和頑強。

(四)

如何才能保持一個家族的生命力,從最基礎最核心的要素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經驗支持,是第三季更加自覺的主題。

江蘇漆橋鎮的拍攝制作不算最精彩,但選材卻具有特殊意義。其中有幾位人物是孔子后人。他們骸垢想浴、執熱愿涼、有肝有膽、有情有義的壯舉,讓我們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什么是寬仁大愛。

南宋年間,孔子第五十三代孫孔潼孫,受邀赴金陵府學任教,他帶上家眷從浙江遷居南京。每當旱澇災害發生,市面上的稻米價格一般都會瘋漲,但是據《高淳縣志》記載,在過去的700多年里,每逢大災大難,孔家都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明正統年間,孔氏族人一次性捐出糧食兩千石,救活了當地百姓6800余人。朝廷大為感佩,對孔家進行嘉獎,赦封好幾位孔氏族人為“義官”“義民”。

從小在漆橋老街上長大的孔輝,大學畢業后沒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鄉做了一名村官。工作沒多久,孔輝看到村里有不少孩子因為父母都外出打工,只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放學后只知道四處瘋玩,不僅作業沒有人管,安全方面也得不到保障。于是,他萌生出要為當地留守兒童辦一個免費課外輔導班的念頭??纵x與兩個同伴說干就干,把課外輔導班辦在了留守兒童家里,四五個家庭一組,一家一家輪流去給孩子補課。所有費用都自掏腰包。從那以后,孔輝每個月的工資,有一半左右都花在了為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上。人手不足,他們就每人身兼數職。后來,孔輝的免費輔導班升級成為“淳文公益文化中心”,成為獨立的社會公益組織,公益中心的孩子,也從最初的三五個發展到將近一百。很多當年受到孔輝幫助的孩子,在初中或高中畢業后,回到公益中心來服務,幫助他們去看護那些更小更弱的孩子。除了漆橋本地的年輕人,南京城里還有十幾所高校的數百位大學生志愿者每年自愿來到“淳文公益文化中心”,免費幫助這些孩子。

孔祥清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孫。他從家鄉漆橋考到了南京醫學院,后來又遠赴德國攻讀醫學博士。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震后第二天,孔祥清就主動請纓,帶領江蘇省醫療隊火速趕赴災區。為了救治更多傷員,他拒絕了上級讓他留在安全地帶的安排,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到重災區平武縣平通鎮。當時,搶救生命肯定是最為首要的問題,但是學識與經驗都異常豐富的孔祥清,卻敏銳地察覺到了現場隱藏著的另一個重大危機:災后現場沒有防疫方面的專家。為了防止發生瘟疫等次生災害,孔祥清運用自己深厚的醫學積淀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在現場實行調度和組織工作,他將江蘇省醫療隊一半的工作人員布置到防疫崗位,組成了一個臨時防疫小組。在專業防疫人員到位之前,醫療人員就先頂上。他們的工作方式立刻得到“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高度肯定,并將這種方式在整個災區迅速、全面地推廣開來。在孔祥清和他的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整個“汶川大地震”災后沒有發生一次疫情。搶險救災工作結束之后,孔祥清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們在重災區平通鎮采用的工作模式,也被總結為“平通模式”。后來,孔祥清又探索一種心血管領域的“平通模式”,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預防,將心血管病患消除在發病之前。目前,這項造福百姓的工作,已在他的家鄉漆橋古鎮全面開展起來。

(五)

《記住鄉愁》還對清正廉潔的價值作了深入開掘。山東新城鎮王氏家族的反腐故事,最為典型。無論是明時把賄賂者的禮品投進大江的四世祖戶部員外郎王重光,還是清時廢除惡習瓊花宴的八世先人揚州府推官王漁陽,或是新時代拒收3000元紅包的工程技術負責人王學東,從他們身上,我們都能看到穿越時空的廉潔之美。他們留下許多樸實的話:“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所友者必皆讀書之人,所言者必皆讀書之言?!薄安回撁窦床回搰?不負國即不負所學?!薄敖ㄖ|量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這次我讓你順利過了關,以后萬一出了事,我們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嚴重的話,甚至是牢獄之災?!边@些話,讓我們知道王氏家族為什么會成為“齊魯第一大進士家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漁陽為他出任唐山縣令的兒子王啟汸寫的《手鏡》,已經成為這個家族的精神高峰。王漁陽為什么要把“王氏家訓”名為《手鏡》,其中有著無盡的深意。鏡者反照也,意為只有時時反躬省察,從心中消滅私念,才能不做錯事;鏡者明也,意為只有點亮心燈,找到根本光明,才能不走暗路;鏡者止念也,意為只有止住妄念,安靜如無風之湖面,才能映照萬物。由此“鏡”字,人們可以聯想到干凈、安靜、清靜,可以找到生命的方向,最后完成的是人生的大境界。

《記住鄉愁》給人們提供的,正是生命的方向。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古鎮 生命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一 | 偷偷要色偷偷中文 | 亚洲九九视频一区 | 五月天激情在线麻豆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不卡网站 | 在线6区不卡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