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工·在當代”明日開幕:全面呈現當代工筆畫的生態面貌與時代精神
——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
12月18日,“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新聞發布會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新聞發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人物畫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本次展覽提名委員劉慶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本次展覽提名委員杭春曉及中國工筆基金代表、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娟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暢神·造訪》 48.3×80.5厘米 紙本設色 陳林 2016年
《風的記憶》 96X75厘米 紙本 魏為 2016年
花箋記之五 紙本設色 40x133
“工·在當代”將于12月23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是每三年一屆的中國工筆畫作品展迎來的第十屆盛會,也恰逢中國工筆畫學會成立30周年。30年的時間雖然算不上很長,但幾乎貫穿了工筆畫的整個當代發展歷程。此屆展覽延續了上一屆“工·在當代”的主題,在展覽的學術主持范迪安看來,體現了組委會的這樣一種學術信念:呈現工筆畫領域多維度的實踐探索,在理論上將其推向深度,在社會認知將其最大化,以期把工筆畫推向一個更寬闊的領域和視野。
據了解,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支持,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工筆畫學會聯合主辦,山東魯信文化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東泰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凱撒世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展覽分為歷史回顧展、學術提名展以及全國征集作品展三個部分,以此來保證展覽的完整性、學術性、公開性和公平性。
據介紹,此次“工·在當代”的核心是由44個在當代最活躍以及有重要影響力的中青年藝術家組成的學術提名展部分,該部分將以藝術個案的形式組成,此種形式能相對獨立又完整地呈現出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呈現出當代工筆整體的創作生態面貌與時代精神。此部分還得到了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持。
展覽在“傳承”與“創新”層面多有突破。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馮大中表示,與以往任何官方大展不同的是,在這屆“工·在當代”大展中,學會領導不再使用中國美術館圓廳,而是將這個代表中國最高藝術成就的展示空間用于公共教育,以及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展示。例如,展覽組委會還選擇了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典型藝術個案來探討中國繪畫的傳承: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將在展覽現場進行永樂宮壁畫的原貌再現;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呈現宋代的《千里江山圖》,其作為青綠山水畫中的巨制杰作,不僅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還反映了宋代統一國家的概念,塑造了宋代人的“中國夢”。這些歷史個案的再現,不僅與今天的工筆畫創作形成互文關系,還有助于大眾了解“工筆”概念的生成與傳承,以及“工”的精神所在。
在發布會上,牛克誠簡單介紹了中國工筆畫的發展歷程,尤其介紹了中國工筆畫這三十年來“走出低谷,再創輝煌”的重要發展節點,中國工筆畫學會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密不可分的推動作用。牛克誠表示,中國工筆畫學會在“學術立會,人才立會”的宗旨下,通過學術研討、展覽、出版,實質性地促進了中國工筆畫的發展。
杭春曉作為第九屆和第十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的提名委員,他在發布會現場介紹到:從第九屆工筆畫大展再到此屆展覽,“工·在當代”引入了策展團隊的機制,這在國家官方展覽系統中還是第一次。“策展團隊的共識是,在新的狀態下,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工筆畫的外延?在這樣的展覽方式下,又該如何重新檢討藝術手段和藝術表述?通過邊界拷問,實現了對工筆既定看法的檢討。”他同時透露,第十屆延續第九屆的主要思路,且獲得更大的突破——在創作材質上,水墨、裝置、video都進入展覽中。因此,展覽的最終呈現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有一些作品并不是以“勾勒填色”等慣常的工筆手段為主的創作語言,它們也進入了展覽系統中。“工筆大展引入策展團隊之后,思考更多的是不同種類材質的創作現象以及一些創作思路,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反思?帶來的反思遠比價值判斷重要,這是這屆工筆畫大展很鮮明的一個特征。”
劉慶和介紹,當他被邀請成為展覽提名委員時感到很驚訝,他提名的藝術家,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這些藝術家并非常規意義的“工筆”畫家,而是更偏水墨。通過分享與工筆的淵源以及創作經歷,劉慶和表示,此次大展介入水墨等材質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打破傳統繪畫人為、僵化的邊界。“在豐富的美術傳統中,我們習慣了進行很細、很具體的分類,不同領域的邊界越來越清晰、具體、形象化,以至于理解起來有點‘硬邊’的感覺。此次大展,組委會看重的不僅僅是材料和工具的革新,更多考慮的是能否代入新的思想和觀念。”所以,在他看來,“這一屆展覽真的讓大家有很大的期待”。
徐娟介紹,除了歷史回顧部分的作品外,此次“工·在當代”參展作品都是嚴格要求2013年之后創作的作品,借此集中全面地展示近三年工筆畫的創作面貌。第九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創下中國美術館當年參觀人數的紀錄,社會大眾對工筆畫大展有相當大的熱度和關注度,在此基礎上,“工·在當代”策劃了一系列更貼近大眾角度的活動,除了永樂宮壁畫的原貌再現、VR技術呈現宋代的《千里江山圖》之外,展覽還與“在藝”App展開合作,為本次展覽的部分重要的參展作品配上詳細的語言導覽,讓觀眾輕松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通過種種手段,希望高高在上的殿堂藝術以輕松多樣的方式走進大眾。”
1988年“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舉辦之時,潘絜茲發表了這樣一段慷慨激昂的《獻詞》:“中國工筆畫正走上復興之路,復興不是復古,而是這門衰微已久的藝術獲得新生。”“今天,我們重溫潘絜茲的《獻詞》,尤能感受到時代的激情與溫度”,馮大中說道。相信,通過“工·在當代”,能展現出工筆畫這一傳統畫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不僅是回顧歷史,梳理當下,更是致敬理想。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工·在當代 當代工筆畫 生態面貌 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