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破解敘利亞危機迷局:血腥內戰背后的大國博弈
隨著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陸續從阿勒頗最后一處據點撤出,這座敘利亞北部重鎮,又重新回到了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所領導的敘政府軍手中。在阿勒頗北部,當地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歡慶敘政府軍的勝利,表達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渴望。
對于總統巴沙爾來說,這是敘利亞出現政治動蕩5年多來最富戲劇性的一刻。反政府軍的潰敗,不僅表明西方國家處心積慮顛覆自己統治的圖謀遭受到嚴重挫折,更意味著他已成功地挺過了執政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風暴眼中的敘利亞
敘利亞位于亞洲大陸西部、地中海東岸,是處于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的“核心”國家之一。敘利亞雖為小國,但自古以來就是大國博弈、逐鹿中東的重要目標。
長期以來,敘利亞與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之間關系莫逆,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眼中釘。一些海灣國家則試圖通過改變敘利亞國內的教派權力格局,使伊朗什葉派政權進一步陷入孤立。敘利亞總人口的約15%為信仰什葉穆斯林的阿拉維派,阿薩德家族便來自這一派穆斯林。在自視正統的遜尼派眼里,包括阿拉維派在內的什葉派教義與他們相距甚遠,因此一些海灣國家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始于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攜風挾雨橫掃了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這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勢力乘勢在敘利亞策動政權更替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他們打著“民主和自由”的旗號,大力扶持敘利亞的反對勢力,煽動起民眾對巴沙爾政府的憤怒與不滿,以達到讓巴沙爾下臺的目的。
2011年3月15日,風暴正式降臨,敘首都大馬士革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動。這原本是為幾個調皮的學生涂鴉反政府內容被逮捕而引發的騷亂,結果事件持續發酵、示威規模不斷擴大,導致敘政府不得不出動軍警維安,逐漸演變成武裝沖突,敘利亞最終進入內戰狀態。
巴沙爾曾在一次接受采訪中直截了當地指出,示威游行一開始,就有一些軍警在現場被打死、打傷,而在政府試圖控制局面時,那些號稱進行和平游行的“平民”卻又在第一時間獲得了武器。如果不是早有預謀,這些現象無法解釋。
因此,巴沙爾始終認為敘利亞危機的起因絕非是示威升級成武裝對抗,而是西方一些國家長期醞釀顛覆敘利亞政權的必然結果。
內外交困,敘利亞局勢不斷惡化
2011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對包括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內的7名敘政府高官實施制裁。隨后多國驅逐敘利亞外交官。西方大國的打壓不斷加劇,敘利亞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
2013年9月,美國以敘政府在沖突中使用了化學武器為由,準備對敘利亞政府目標采取軍事行動,隨后英法等15國明確表態支持美國對敘動武,美國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一觸即發。后經俄羅斯從中斡旋,敘利亞政府同意交出化學武器,這才使一觸即發的危機得以戲劇性化解,但西方反巴沙爾政權的呼聲卻愈演愈烈。
當西方國家將矛頭一致指向敘利亞,企圖將顛覆伊拉克和利比亞的劇本再一次在敘利亞上演的時候,很難想象這位個頭高瘦的敘總統是如何扛過這場危機,至今屹立不倒。
薩達姆、卡扎菲的悲慘結局讓巴沙爾很清楚,在中東只有政治強人才能對抗極端宗教勢力和如狼似虎的國際利益集團。要想在夾縫中生存,必須拼命抗爭。
在這場殊死搏斗中,巴沙爾面對的敵人不僅是美國、沙特、土耳其這樣實力雄厚且掌握著國際社會話語權的國際勢力,還有從伊拉克竄逃至敘利亞,并且不斷坐大的極端勢力“伊斯蘭國”。
隨著敘利亞局勢的不斷加劇,原本在伊拉克“發家”的“基地”分支乘機逃竄至敘利亞,一邊吞并收編“基地”組織武裝,一邊與敘利亞各方武裝爭奪領土資源。
用“三國演義”來形容“伊斯蘭國”進入敘利亞后的局勢或許再合適不過了,敘利亞境內的力量呈現出政府軍、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三方割據的狀態。
外有西方大國的打壓,內有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的不斷壯大,敘利亞政府軍的力量急劇收縮,甚至一度被“伊斯蘭國”打到了大馬士革的郊區。唯有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與援助,才是扭轉敘利亞局勢的唯一希望。
巴沙爾不得已上賭桌
對,還有俄羅斯可以依靠!歷史上,俄敘關系不錯,敘利亞一直奉行親俄政策。更重要的是,敘利亞是俄羅斯在中東唯一設有軍事基地的國家,保住了巴沙爾政權,就等于保住了其在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唯一據點。
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應敘利亞政府請求對敘境內的“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目標發動空襲。在俄空天部隊支援下,敘政府軍在風云突變的戰場上實現了攻守易形,不僅把反政府武裝趕出了大馬士革城區,而且在北部多條戰線贏得勝利。
同時,原本氣焰囂張的“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境內接連受挫,控制區域不斷受到壓縮,國際輿論對“伊斯蘭國”覆滅充滿期望。不得不說,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上的挺身而出為巴沙爾的政治命運帶來了轉機。
同年10月22日,巴沙爾“閃電訪問”俄羅斯,這也是他自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的首次出訪。他在一片猜忌聲中強化了與俄關系,大有投桃報李的意味。他感言:感謝俄羅斯政府與人民為敘利亞的統一和獨立挺身而出。
而對于俄羅斯而言,地緣政治是其助力巴沙爾的最重要因素。中東局勢的變化關系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當前,俄羅斯西部面臨北約的戰略擠壓,以及歐洲導彈防御系統的威脅,如果中東地區的唯一立足點再被奪走,俄羅斯不僅失去南下印度洋的通道,未來還很可能被美國戰略合圍。除此之外,普京還可以通過“反恐”策略促使美歐減輕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壓力。
無論如何,在這個賭桌上,巴沙爾贏了。
一場難分勝負的戰爭
如今,敘政府已經將阿勒頗、霍姆斯、哈馬、大馬士革和拉塔基亞這敘利亞五大主要城市控制在手中。作為敘總統,巴沙爾最艱難的時刻已經挺過去了,然而,敘利亞內戰卻遠遠沒有結束。
敘利亞內戰即將進入第6個年頭,擁有4000年文明史的敘利亞已淪為大國博弈的“墳場”,受多年戰亂所累,敘利亞的人道主義危機異常嚴峻。曾經的敘利亞人以熱情好客著稱,大馬士革南郊的耶爾穆克難民營曾生活著100多萬巴勒斯坦人;黎巴嫩爆發內戰時,敘利亞也曾接納過大量的黎巴嫩人。而現在,敘利亞成了全球最大的難民輸出國,放眼望去,剩下的唯有斷壁殘垣和生死別離。
巴沙爾近日在接受俄羅斯媒體訪問時感慨:“戰爭輸或贏不是最重要的,最終是奪回還是失去你的祖國,這是敘利亞的存亡問題。這就是為什么你無暇顧及自己的痛苦,你能做的只有戰斗,只有抵抗?!?/p>
如今,大國博弈仍在繼續,戰斗遠遠沒有結束,敘利亞人只能拼死去換回昔日的民族尊嚴和國家前途。當敘利亞人付出了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重代價后,這場戰爭對他們來說,卻難言勝利。
(作者:薛筆犁 雷曼譽 栗一星)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敘利亞 危機迷局 內戰背后 大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