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社交媒體成新絕招 特朗普被稱“140字的海明威”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過去100年以來,媒體兩次改變了美國的選舉活動。如今,我們正站在第三次改變的起點。”美國暢銷書作家尼古拉斯·卡爾曾經這么寫道。上世紀20年代, 廣播讓美國參選者的形象簡化為聲音,讓選舉活動變得更加私密。那些之前經常在露天場所和火車站上咆哮的政治人物們,突然發現他們正在向待在家中的人們侃侃 而談。上世紀60年代,電視為參選者找回個人形象,在鏡頭迅速切換和各種各樣的特寫中,電視需要政客注意講話聲音、潔白的牙齒和從容的儀態。在這個時代, 約翰·肯尼迪成為首個成功的競選者。時間來到2016年總統大選,共和黨參選人克魯茲在社交網站的直播里頻頻亮相,蘭德·保羅熱衷于制作YouTube視 頻,特朗普在推特上大呼“失敗的希拉里”……“政治對話永遠轉向了社交媒體”,印度《快報》做出了這樣的判斷。除了美國的政治人物,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 都將不少時間和精力用于社交媒體。在這里,他們可以輕易打造平易近人的形象,即時傳播自己的觀點;同樣是在這里,哪怕一點的考慮不周可能都會將他們迅速拉 入爭議的漩渦。
那些“政壇網紅”們
“140個字的海明威”,特朗普曾說有粉絲這么稱呼他,足見他在諸多推特用戶心目中的“江湖地位”。這位美國候任總統2009年3月注冊了推特賬號。截至昨天,他共有1720萬粉絲,3.41萬推文,1900個照片和視頻。
現在,特朗普的推特已經成為各個媒體獲取美國新聞的一大重要消息源,僅12日這天,他就發送了9條推文,比如“我將在13日早上宣布國務卿 人選”,“威斯康星州最終計票結果出來了,你猜怎么著——我們多得了131票。民主黨和綠黨現在可以歇歇了。騙局!”他的推特每天都在制造新聞,每天都在 引發爭議。
“世界各國領導人如今都在通過社交網站與其擁躉實現‘不經任何過濾’的溝通”,英國《金融時報》說。美國數字化趨勢網站共列出34名使用社交媒 體的政治人物,他們總共使用了9種社交媒體,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推特(30人),后面依次是臉譜、Google+、YouTube和Instagram等。 在這些政治人物中,使用類型最多的是英國女王和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她們使用了6種社交媒體,而特朗普只用了3種。
美國西北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帕布洛·博克考斯基在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網站撰文稱,“極其活躍”的特朗普似乎是從師即將卸任的奧巴馬。這位 教授認為,奧巴馬是第一個真正意識到新媒體力量、廣泛影響和沖擊的政治領導人。新媒體成為他2007年總統競選活動的關鍵,此后也在與公眾的交流中發揮著 中樞作用。奧巴馬的推特粉絲多達8000萬。
說到“政壇網紅”,不能不提印度總理莫迪。印度《開放》周刊稱,就利用社交網站獲得政治影響力而言,即使是宿敵也不能否認莫迪鮮有對手。自 今年8月超過寶萊塢老牌偶像阿米特巴·巴強后,莫迪就成為粉絲最多的印度推特用戶,也是印度唯一推特粉絲排名前10 的非寶萊塢人物。現在,莫迪在推特上 擁有超過2500萬的粉絲,早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期他就開通了推特賬號。同時在臉譜上,他還有超過3500萬的關注者。
有人曾概括說,個人情感、民族驕傲以及靚照是莫迪推特的3大亮點,他非常擅長在推特上“以小見大”,以個人情感表達推動國際關系進展。比如 2014年就任印度總理后不久,莫迪發推特祝賀錦織圭成為第一位打入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的日本選手,此舉被認為是向日本示好的明確表示。在相對棘手的印巴 問題上,固然莫迪不便“多說話”,但他也曾在推特上“顯擺”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送他的紗麗服。
得社交媒體者得天下?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一般政治人物使用社交媒體,首先是表達和民眾溝通的意愿,塑造自己親民的形象,凸 顯“大人物”接地氣的一面;其次是擴大社會認同;第三,有效地展示和培養政治支持度。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13日對《環球時報》說,和網民直接溝通, 社交媒體是很好的工具,這也代表了世界政治的一個方向,即去中介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算是通過社交媒體打造親民形象的典型人物之一。他在臉譜個人主頁上的照片是,一條遠近皆綠的鄉間小路,白襯衫西裝褲極簡裝 扮的他,正在路邊向一位老農婦90度鞠躬問候,而老農婦僅是微微低頭而已。安倍的夫人更是幫他打造形象的得力助手。在她的臉譜網上,經常出現丈夫的萌照: 在面積不大的客廳里吃早飯;和小狗搶吃冰激凌;像普通上班族一樣拎著公文包出門;甚至是泡溫泉時的裸背。
擁有500多萬推特粉絲、250萬Instagram 粉絲的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也非常善于利用社交網站塑造形象。他是攝影愛好者,經常能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看到其攝影作品,比如風雨欲來的莫斯科、索契城市風光、黑海美景等。
有時候,政治人物的爭議性可以在社交網站上輕松化解。比如安倍一邊重磅推出“女性經濟學”,致力于提高女性的職場地位,一邊在國會上對在野 黨的女性議員格外嚴厲,他的這種兩面性沒少被非議。不過安倍夫人在臉譜上發文說,“安倍的性格嘛,就是你強他就強,你柔他更柔,他們男人都不肯在口頭上輸 給女人的,何況是國會那種辯論場”。言下之意是,“這可能是所有男性的性格弱點,不是安倍一個人的”。諸多日本女性都在這條消息下留言,表示特別能理解。
“得社交媒體者得天下?”美國西北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克考斯基如此發問并分析說,在2008年、2012年和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最后 獲勝的都是在社交媒體上表現更出色的競選人。在今年大選投票前,特朗普在推特上共獲得1190萬個點贊,而希拉里僅780萬。
英國《金融時報》說,一些政客在互聯網上顯露出真實的自己,但其中蘊含著激怒或冒犯選民的風險。另外一些人則隱藏在職業且乏味的賬號后面,但他們這么做會有被視為毫無個性的風險。
美國作家卡爾認為,傳統媒體要求政治人物成為“名詞”——保持固定、前后一致的形象,而社交媒體促使他們變成“動詞”——任何行為的發動 機。與此同時,權威和尊重在社交媒體上無法積累,政治人物需要不斷地贏得關注度,“才能在網民心目中保持與他們發布上一條推文時一樣的重要性”。
另外,使用社交媒體的政治人物本身也可能會感到不適。《金融時報》稱,雖然許多英國議員都已對推特近乎上癮,但他們也非常清楚這種平臺有時 存在一些令人生厭的信息。“令人不齒的是,為了使用被視為每個公眾人物必備工具的推特,任何個人都應容忍令人震驚的反猶言論”,一位英國議員總結稱。
特朗普的不同之處
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無疑是全球最紅的“政壇網紅”。卡爾在美國政治網站撰文說,如果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是“社交媒體之王”(《紐約時 報》這么稱呼他),那特朗普就是“神”。然而最近,這位被封神的候任總統首先在社交媒體上觸碰了敏感話題,引起軒然大波。12月2日,他在推特上稱,蔡英 文給他打來電話,接著又說,為什么美國能賣給臺灣軍備,但他卻連臺灣領導人的來電都不能接。
圍繞此事,《金融時報》對特朗普的“推特外交”提出質疑,“有時候,在推特上發布受約束、考慮周到的帖子可以成為對總統有利的外交工具……領導人應該像明星一樣,要不遠離推特,要不確保自己的賬戶處于嚴格管理之下”。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13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化色彩更濃,與在某個正式場合的表態相比, 分量上和正式性都更弱,“因此可以將政治人物在社交網站上的發言當做一種試探。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民意,掌握民眾對某政策的支持度和理解度”。沈 陽則認為,特朗普對敏感政治問題的判斷要低于一般有經驗的政治人物,與其從“外交考慮”角度分析他的行為,不如從其“推特深度用戶的心態”來分析,“他更 關心的是粉絲的反應,這是一種以粉絲為中心的政治活動”。
朱鋒概括了特朗普使用社交媒體的3個特點:將社交媒體看作塑造其政治個性和風格的手段;對不喜歡的事情進行公開批評,讓社交媒體成為他宣泄個人情感的途徑;從不避諱爭議,而是制造爭議。后兩點是特朗普與一般政治人物的顯著不同之處。
應如何應對像特朗普這樣的政治人物會在社交網站上談及敏感話題?沈陽表示,在所有回應形式中,網絡應該是最好的途徑。“也許中國已到了在 臉譜和推特上去爭取網民的時刻。有研究顯示,國外的年輕人不像中老年人對中國的看法那么負面,他們通過大量的網絡信息能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的世界。同時,也 應在這些社交平臺上爭取更多的西方輿論力量。”另外,中國需要更靈活的快速反應機制,網絡專家的參與必不可少。▲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社交媒體 特朗普 140字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