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摸準“懶漢心態”的病根
曾參加過一個山村發展產業的“院壩會”,扶貧隊員、鄉干部把村干部和群眾找來,商量著種點啥經濟作物好。此前,政府花錢把土地平整出來,如果不搞土地流轉,還是一家一戶種苞谷,既不劃算也難脫貧。可是,一些群眾卻悶著不發言,心里有個“小九九”——種經濟作物的新技術好學嗎?收購、銷售、加工誰來辦?找來的龍頭企業可靠不?
這里面有信任度不夠的問題,也不排除部分群眾有些“懶漢心態”。在扶貧工作中,這并不鮮見。易地搬遷,政策好處講了多少遍,就是不為所動;干部送雞送豬甚至下地干活,有些群眾卻袖手旁觀;幫著聯系好務工門路,不難不累掙錢不少,就是不上道。凡此種種,一些干部也深感“懶漢難扶”的無奈。
“懶漢心態”要不得,但與其抱怨難幫,不如用心想想為何出現、如何解決。只有深入追問懶惰的病根,才能發現這些復雜問題背后的故事,進而找到治懶病的“藥方”。其實,許多貌似不爭氣的懶惰,可能只是疑似、誤解而已,要正確分析并想辦法解開思想上的疙瘩。比如,常有些所謂的“懶漢”,面臨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幫扶等情況時,不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換位想想,貧困戶本就家底薄、基礎差,突然面對房子、土地利用等調整,當屬幾十年都少見的大事,存在一些猶豫和懷疑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斥之為“懶漢”,而要耐心說服、積極引導,并注意辦事方式的合理性和接受度。
在云南偏遠的貧困地區,有不少“直過民族”,新中國成立后從原始社會跨越幾個社會形態“一步跨進社會主義”。他們受到歷史條件、自然因素、發展方式、人口素質、文化心理等制約,可謂“綜合貧困”。有些人不會說漢語,有些人看到外來人會跑開,有些人友善地遞來的烤肉只有兩成熟……讓他們脫貧致富,是在做“幾年跨越幾百年”的事,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心態,如果不能歷史地看待成因、現實地探索路子,感嘆一句“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甚至簡單地歸因為“懶漢心態”,顯然不夠實事求是。
有些群眾看起來懶,是因為在生存環境、生活習俗、文化理念上存在不同。只要工作做得再耐心些、細致些,假以時日是可以改變的。云南臨滄南美鄉只用了三四年就判若兩樣:不少曾經害羞、懶散、茫然的拉祜族群眾,在脫貧攻堅中完成蛻變新生,讓人刮目相看。可見,扶貧中的“懶漢現象”,既不能簡單歸因、籠統對待,也不能心焦氣躁、盲目判斷,否則,因為工作不到位,一時見不到效果,進而懷疑幫扶他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就有點過頭了。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不僅要精準識別貧困戶,更重要的是精準識別貧困成因,不搞一刀切,也不能犯急躁癥。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盡量少返貧,無疑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對困難的估計應該更充分一些。只有從大局出發,以更大的理解、更多的耐心去摸清病根,對癥下藥,才能打贏“一個都不能少”的脫貧攻堅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懶漢心態 病根 群眾 摸準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