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點贊故宮叫停修繕更要破解背后無奈
2002年,故宮啟動“百年大修”規(guī)劃,計劃持續(xù)到2020年,但2014年至2015年間,這一修繕工程卻中止了一年多的時間。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了其中原委:原來政府采購材料都要貨比三家,主要比便宜,而不是優(yōu)質;招投標中,中標單位中標后才開始找包工頭,包工頭又以最便宜價格找農民工;項目制主抓“執(zhí)行率”,一年數度“催著大家趕緊花錢”,到年底沒花掉就收回。(12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因在修繕過程中發(fā)現了問題,故宮寧可耽誤修繕工期,也果斷叫停故宮修繕工程,這凸顯了故宮對故宮負責任態(tài)度和對歷史的尊重,應當給故宮點個贊。而且,故宮的這種意識和責任,值得各地文物主管部門在文物修繕工作中堅守,這是避免保護性破壞文物現象的前提和基礎。
故宮叫停修繕工作背后遭遇的無奈,這其實并非故宮獨有的遭遇,而是很多文物在修繕過程中都遭遇過。只不過相比較故宮負責任的選擇叫停修繕的做法而言,很多文物修繕工程并沒有選擇叫停,而是任由錯誤的修繕工作繼續(xù)進行,直至完工,導致本意是保護文物的修繕工作最終淪為破壞性保護,不但沒有做到修舊如舊,反而毀壞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得不償失,讓人氣憤。
實際上近年來,各地諸多文物修繕工程變成了“合理合法”的破壞性保護,越修越壞,越修越糟糕。比如,在今年9月份,被民間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修繕修成了一條“水泥路”。文物頻頻上演破壞性保護,究其根源,跟故宮在修繕過程中遇到的無奈一樣。政府財力有限,文物修繕工程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導致沒有足夠的錢購買高品質的修繕材料,特別是文物修繕工程招標按照價低者得;缺少文物修繕的具體工作人才,文物修繕工程的中標施工方,雖然是有文物修繕資質的企業(yè),但他們基本沒有一支完整的文物修繕工作隊伍,在文物修繕一線工作的具體施工人員是沒有文物修繕知識的普通瓦匠、農民工,導致文物修繕跟居民家中粗糙的蓋房子沒有區(qū)別;修繕進度不是根據修繕工作實際需求進行,而是根據修繕資金的花錢速度進行等。這些問題使得文物修繕缺少了專業(yè)性、文化性,完全成了一項各方想方設法賺錢的工程項目。
保護文物,讓文物修繕稱為真正的保護文物,不能只有故宮靠內在責任自覺的叫停修繕,更不能靠特事特辦解決修繕背后的無奈,而是徹底破解文物修繕背后的集體性無奈和尷尬。首先,改革文物修繕工程的招標機制,不能完全看報價的高低,還要看修繕材料的品質,保障文物修繕工程的材料和資金投入。其次,提高參與文物修繕工程競標企業(yè)的資質要求,除了要求競標企業(yè)具有文物修繕資質外,還要求一線施工人員需要具備文物修繕資質,避免文物被不懂得修繕知識的人在維修。同時,培養(yǎng)專業(yè)文物修繕人才隊伍,讓文物修繕有人可用,以政策支持鼓勵文物主管部門組建一支穩(wěn)定的文物修繕人才隊伍。再者,文物修繕工程的進行,要按照實際修繕節(jié)奏開展,由修繕節(jié)奏決定花錢進度,避免按照花錢速度決定修繕工作進度。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修繕 文物 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