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新世紀寧波考古成果在甬展出 多個文物首次亮相
“四明八百里,物色甲東南”。寧波,7000年文明史從河姆渡開源,兩千年“海絲”路自三江口起航。源遠流長的文明脈絡,積淀深厚的歷史蘊藏,通江達海的交通貿易,博大精深的思想寶藏,無不匯集于寧波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與國際化港城。
河姆渡文化雙鳥木雕神器(田螺山遺址出土)
清代景德鎮青花瓷豆(“小白礁I號”出水)
陶盉(田螺山遺址出土)
時值寧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公布30周年之際,由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共同承辦的“發現——新世紀寧波考古成果展”今天起在寧波博物館展出。展覽將持續到2017年3月12日。
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為特展點贊
20世紀30年代,寧波古物陳列所成立,那是寧波第一個專門的文物機構。此后,在寧波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考古事業也隨之進步,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深化和綜合實力的增強,寧波水下考古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無論是工作機構的設立、專業人才的培養、技術裝備的改進、理論方法的創新、保護交流的推進,還是浙東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和義路沉船、潮塘江沉船、“小白礁Ⅰ號”等重點項目的開展,寧波都走在了全國前列,被譽為“水下考古的寧波力量”、“水下考古的寧波幫”。
這次新世紀寧波考古成果展系統地回顧了寧波新世紀考古15年(2001年-2015年)的豐碩成果,按照聚落考古、城市考古、窯址考古、墓葬考古、水下考古五大門類梳理了110余項重要考古項目。寧波市考古研究中心的雷少告訴記者,這次的展品,很多都是第一次和市民見面。
在布展的收尾階段,記者偶遇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一行。在參觀過程中,范院長不時拿出手機對展品進行認真拍攝,他對寧波的悠久歷史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詳細詢問了越窯青瓷、古代港口商貿等相關問題。他表示,這次展覽注重文物的藝術性,展品系統地展現了寧波從河姆渡文化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進程,貫穿了寧波歷史與世界關聯的線索,非常不錯。
迄今最完整的一次寧波考古成果梳理
據介紹,本次特展也是迄今為止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次寧波考古成果梳理和展出,可以幫助我們對寧波的地域文化、城市歷史以及從農業文明到海洋文明的發展有個全面的了解。
寧波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這一歷史事實,從1973年第一次發掘,至今經過了幾十年的考古發掘不斷鞏固和充實。位于余姚市三七市的田螺山遺址,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依山傍水式的河姆渡文化古村落遺址,完整記錄了河姆渡文化時期至良渚文化時期(距今約4300年至7000年)的生活;而位于寧波鎮海區九龍湖鎮河頭村的魚山遺址是目前所知距離海岸線最近的一處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填補了鎮海史前文明的空白,入選2015年度“浙江重要考古發現”。
城市考古,是通過對古代城市的發掘與研究,全面揭示其時代、布局、結構、功能等各種核心要素,進而深入研究古代社會面貌及其文明發達程度。2002年,寧波市文化考古研究所發掘的“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寧波迄今最重要的城市考古新發現。永豐庫遺址位于鼓樓東側,是布局完整的宋元時期大型衙署倉儲機構遺址,發現有兩處單體建筑基址,以及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并出土不同時期國內各大窯口瓷器和石器、錢幣、碑刻、銅印、波斯陶片等各類遺物標本800余件。如今,該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遺存點之一。
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地之一,而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物質。21世紀以來,寧波共開展重要窯址考古項目18項,其中就包括《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唯一的青瓷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它代表了公元9至11世紀中國青瓷工業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國最大的“露天青瓷博物館”。
“小白礁Ⅰ號”的發掘,市民一定記憶猶新,當時央視進行了現場直播。這是一艘沉沒于清代道光年間的木質外貿商船,其船體構造“中外合璧”,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之一。2008年在象山縣石浦鎮漁山海域首次發現,被稱為我國繼“南海號”、“南澳號”沉船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發現。
展覽現場為了體現水下考古的神秘和驚險,不僅完整呈現了各種從水下打撈上起來的文物,把“小白礁Ⅰ號”的船模型完整地陳列在展廳,還設計了水下考古的體驗項目,觀眾可以跟著視頻提示進入水下考古,一探水底奧秘。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新世紀 寧波 考古成果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