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國際人權事業需平等交流
西方的人權“等級觀”和“優越感”,本身就是落后和蒙昧
今年12月10日是第六十八個世界人權日,提醒人們深入觀察國際人權事業發展。實現人民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奮斗目標。為了這一共同目標,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權交流合作,形成健康有效的全球人權治理格局,能夠有利于實現國際人權事業更好發展。
值得深思的是,當下的國際人權交流還遠遠不是其應有的樣貌。特別是西方一些人,根本沒有把全球近8億人每天面臨饑餓威脅的“人權困境”放在眼里,根本沒有把難民危機、恐怖主義、排外情緒、種族主義等問題的人權屬性當回事。他們自詡為“人權教師爺”,在國際關系領域玩弄人權政治,奉行雙重標準,頻頻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
西方國家的人權話語壟斷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著名學者佩里·安德森不久前指出:“(當前國際)人權話語宛如19世紀‘文明標準’的當代翻版。”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學家明確以歐洲“文明”來衡量世界各國,將各國劃分為“文明”“野蠻”和“蒙昧”等類別。盡管歷史已經證明這種文明觀的荒謬與非正義,但時至今天,西方一些人還是沒有弄明白,他們的人權“等級觀”和“優越感”,本身就是落后和蒙昧。
西方把自己想象為“人權標準化身”,卻經不起事實檢驗。僅在過去這一年,西方國家內部各領域頻發的深層次問題,就大大暴露了人權短板。種族沖突、槍支泛濫問題繼續撕扯美國民意,難民危機拷問歐洲良心,社會價值失范、貧富不均等問題加劇,“選票民主”的體制性弊端在一場場公投、選舉中盡顯無遺,反主流、反建制思潮愈演愈烈。迭出的亂象,引起世界的警醒。
頗為蹊蹺的是,每每有嚴重問題在西方社會出現時,其主流話語卻拼盡一切可能去放大乃至無中生有制造別國的問題。他們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卻還說什么“這為莫斯科、北京提供了宣傳機會”,走進“無理攪三分”的死胡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一個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
世界不乏教訓。不顧自身國情、全盤照搬別國發展道路,導致水土不服,引發社會劇烈動蕩的例子讓人痛心。其結果是,人的生存權、發展權都無從談起,更不要說什么政治權利了。
世界也不乏成功經驗的積累。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努力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政治權利全面協調發展,顯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人權事業發展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人權發展道路,尊重各國價值觀、歷史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平等對話與合作,交流互鑒,才是各國在人權事業上實現共同進步之道。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0日 03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人權 國際 事業 交流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