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畫離開書法還能走多遠

2016年12月05日 16:24 | 作者:買鴻鈞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現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展覽很多,門類、題材、模樣不少,但是通常很難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國畫的創作現狀,廣度是有了,但是少了法度、深度和氣度。缺少法度即是難以體現中國畫的筆墨與創作規律;深度不夠,表現為立意的表面化、表現手段的平庸化;氣度的不夠,是缺乏對于傳統美學的認知和文化自信。這些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97827a79-4f16-4384-838a-ee3f3da2c96c


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系列的政治變革,諸如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一直到西方的美術教學體系主導美術院校、八五新潮,從嚴格意義上說,都在一定程度上摧殘和瓦解著傳統的文化體系。導師隊伍的現狀也令人擔憂,今天中國畫的名師名家,大多是六七十歲的一代,少年時期,他們是紅小兵,青年時期是紅衛兵,接著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回城,改革開放后再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時大多已人到中年,他們的知識結構、從學經歷、生活經歷、藝術思想、學術水平,都左右和影響著今天的中國畫走向,決定了這一個時代的藝術高度。

傳統中國畫教學思想和書法的邊緣化導致了今天中國畫存在的諸多問題,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寫意精神在我們今天的繪畫中已漸式微,工筆花鳥畫似乎也變成了工藝花鳥畫或裝飾花鳥畫了。論及中國藝術,特別是獨具寫意或抽象特點的傳統藝術,我想是繞不開中國書法的。千百年的歷史演進,形成了諸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等漢字書體,每個朝代都會產生一批代表性的人物,比如說到唐楷,就有顏、歐、柳、趙,談到流派與風格,我們會說晉韻唐法、民國書風,今天也有所謂的流行書風。這一具有久遠歷史文化淵源和審美傳統的藝術形式,奠定并形成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中國人所特有的審美習慣,比如我們說到“高山墜石”“力可扛鼎”“一波三折”“錐劃沙”“屋漏痕”“導之泉注”“頓之山安”,等等一系列具有抽象特征的書法語言,也成為了評價中國繪畫的特定語言。一幅書法作品的創作,不可以修、不可以改,一次完成,線條的徐疾、枯澀、濃淡、粗細,將宣紙分割得千變萬化,形成了極具抽象意味的圖式,產生了妙不可言、意味無窮的藝術作品。作者的喜怒哀樂就在這筆與紙的相互碰撞間表現得完整無遺,這一切無不源于作者的筆墨表現能力,關乎作者的胸襟、學養、稟賦、才情。線條的質量與表現力通過長久的書法訓練而跡化在藝術家的個體生命里,是任何一個人不能替代的,而這一不可替代性,恰恰是藝術家最本色的藝術風格和生命品格。線條的優劣直接導致了作品的高下,如果畫家欠缺了對書法的認知,也就失去了對線條與筆墨的認知。齊白石說:“畫家需有筆才,方可使觀者快心。”假如筆墨缺乏表現力,自然不能一步到位、不能以一當十,只好借助描摹、制作、噴刷、涂抹等工藝手段去堆砌、搪塞畫面,畫家的個性自然不能凸顯,便形成和導致了今天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創作現狀。這也是為什么書畫作品中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士大夫氣”“金石味”“書卷氣”“筆墨味”“筆情墨趣”“傳情達意”等等特質,在今天一些展覽的作品中難以找到。

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歷代無數的藝術大家,他們的藝術成就無不印證了這一點。清代趙之謙在其所著《章安雜說》中寫道:“畫之道本于書,書不工而求工畫,如小兒未離乳而哺之以飯,雖不皆受病,然瘠與痀必不免矣,畫家不能書,必有市氣。”這里所謂的“市氣”,大概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市井之氣、江湖之氣、縱橫之氣吧。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宜。”黃賓虹先生的這一觀點在今天尤為振聾發聵,道盡了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當書法與筆墨精神、寫意精神漸行漸退而不再被重視,中國畫的發展恐怕真的是要到“窮途末路”的境地了。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畫 離開書法 還能走多遠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免费的日本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AV | 免费的aⅴ中文字幕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