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江蘇政協專題協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在10月24日召開的省政協主席會議上,省政協主席張連珍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把握關鍵、突出重點,深入研究、狠抓落實,統籌資源、健全機制,推動我省走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之路。會上,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及省政協部分專門委員會圍繞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專題協商、積極建言獻策。
轉變政府職能,
推動養老事業共建共管
我省于1986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省份。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648萬,占戶籍人口的21.36%。委員們深感我省養老事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建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積極推動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發動全社會關注、投身和壯大養老事業,切實維護廣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根本上還是要靠政府自身改革創新,加快轉變職能、大力簡政放權。”省工商聯認為,應在省級層面重新整合政策及資源,出臺一攬子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產業的實施辦法和相關細則,著力打破部門樊籬和利益,解決“玻璃門”現象,推動各項政策真正落地、落細、落實。
省政協醫衛體育委員會建議,放寬養老準入條件和準入標準,明確“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原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和醫療領域,支持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服務和居民家庭,支持在養老機構內部設置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醫院等醫療機構,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致公黨江蘇省委提出,鼓勵社會化的小微養老機構建設,將養老服務機構設立條件的制定權下放到市一級地方政府,由各地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老齡人口數量和收入狀況,合理確定不同層次的設立標準。積極探索農村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民建民營、民建公助等多種社會化運營模式,引導社會組織和家政、物業等企業興辦或運營農村敬老院和老年關愛之家。
加強制度供給,
維護養老市場公平公正
政府“放手”不是“甩手”。委員們認為,在推進養老服務改革時,還需要政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制度供給,做到放管結合、放管并舉,確保養老市場公正透明、活而有序。
農工黨江蘇省委呼吁,盡快在省級層面出臺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確定市縣兩級養老機構的規模、數量、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動機構養老與醫療衛生的空間聯合,緩解機構養老的結構性矛盾。“十三五”期間,統籌發改、規劃、土地、財政、衛計、民政等部門,力爭全省各市縣均新建一所醫養結合、設施齊全、規模適度的示范型養老機構,并對現有中等規模以上養老機構進行擴容改造,將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轉型成醫養結合的新平臺。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人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養老服務不僅要注重醫療,而且要多種服務齊頭并進。”民盟江蘇省委建議,在醫養融合的基礎上,盡早制定并完善“養醫樂政社教”綜合養老服務模式質量評價體系,設立養老機構準入門檻,啟動開展標準化建設,明確服務標準和退出機制,建立健全養老機構星級評定制度。改革醫療保險機制,將各種醫療經費、治療補貼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支付體系。
省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認為,進一步明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一部分,研究制定土地劃撥、財政補助、社會保險、醫療等相關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好有關稅收以及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在完善社區養老監管體系建設方面,可建立行業準入、投訴受理、第三方評估、獎懲及退出機制,逐步推動社區養老服務標準化。
促進醫養融合,
推廣醫療康復標配服務
目前,江蘇共建成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萬多家,“虛擬養老院”95個,民辦養老機構1116家,公辦民營養老機構246家,護理院95家,養老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委員們更多關注存在的薄弱環節。“失能、半失能,特別是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托底服務還不夠”“有的選擇民辦養老機構的老人,看病還需來回折騰”……促進醫養融合,全面推廣養老機構醫療康復標配服務尤為需要。
民革江蘇省委提出,養老機構應設置專門的醫療室,配置醫生和康復師;條件不足的可與鄰近醫院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符合條件的養老醫療服務可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出臺鼓勵醫務工作者赴養老機構多點執業的激勵措施;發揮社區醫院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發掘保健養生和醫療護理資源,降低醫護養老成本。
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建議,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農村“醫養保結合”的老年護理新模式。通過發揮鄉鎮醫療衛生系統的服務功能,將養老保健服務的要求納入鎮、村醫療服務體系的職能范圍,逐步建立以農村社區醫院為主的內置型醫養老年保健服務機構,為農村老年群體提供便捷的護理和醫療服務。
失能、半失能老人是養老服務人群中最弱勢的群體。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提出,加快建立省、市、縣政府財政托底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長期照料系統”,重點為城鄉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加快建立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相互銜接的全鏈條養老服務模式,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加快人才培養,
助力養老行業增員添智
人才是養老事業發展的基礎。“誰來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這是當前養老行業亟待回答的問題。在會前的調研中,委員們發現,由于缺少經濟收入、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吸引力,我省養老護理員缺口很大,專業人才缺乏,亟需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養老護理隊伍。
民進江蘇省委認為,民政、教育、衛計、人社等部門要盡快聯合制定全省養老護理人才培養中長期計劃,繼續免費培訓好初、中、高和技師級養老護理員,抓好加強營養配餐師和保健按摩師等專業人才培訓。同時,切實提高養老護理員待遇,逐步解決養老護理員實際生活困難,優化養老護理員從業環境。
“盡快建立養老從業人員工資待遇與專業技能等級掛鉤制度。”農工黨江蘇省委提出,制定養老服務機構特殊公益性崗位補貼操作辦法,對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并在同一養老機構工作兩年以上的服務人員,給予特殊公益性崗位補貼。
民建江蘇省委建議,將在醫院陪護中已經成熟的勞務派遣公司模式向養老服務機構推廣,明確養老護理員行業規范化管理的責任主體;改革各級財政對養老護理員的培訓補貼模式,提高培訓效率;在部分地區開展“打通家政護理人員和護士的職業資格壁壘”試點,鼓勵護士向家政護理員轉型。成立養老護理員行業協會,提升護理員行業規范化管理。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事關民生幸福,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委員們的意見直陳利弊、切中要害,我們將認真歸納,積極吸收。”在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后,與會副省長張敬華明確要求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采納、落實委員意見,加快建設與全省老齡化發展形勢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我省養老服務業發展保持在全國前列。
編輯:薛鑫
關鍵詞:政協 養老服務 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