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二十四節氣申遺是一次文化傳播
11月30日下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月30日《人民日報》)
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因為,這回終于“是我們自己申遺成功”而不是韓國。這并非開玩笑,而是鐵的事實——很多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申遺”早已成了刻骨銘心的事。比如“端午節”“暖炕”“泡菜”等等,韓國搜腸刮肚申遺,把中國文化遺產名錄“搶注”成韓國的,引起了國人的焦慮,只要韓國有動作,國人的神經就敏感了,輿論爭議不斷,炮火連天,大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氣。
在這要的語境下,我們終于主動一回,把被稱為“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滿足了國人的愿望,更保護了中華文化遺產的“版權”,以鐵的事實宣示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悠久、厚重,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提振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鼓舞國人的士氣,有利于激勵國人發掘中華文化的內涵,并激勵國人的創新精神,努力發明創造出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推動文化發展,助推經濟騰飛,豈不美哉。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再一次把申遺問題擺到了公眾面前,成為公眾討論的公共話題。因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貝很多,需要我們繼續申遺的文化遺產很多,如果我們不主動些,一些文化遺產又被韓國“抱走”,韓國人開心,國人卻不干了,也愧對祖先和子孫后代,并成為國際笑話、歷史笑話,讓現在的人著急,讓后代指責,這口鍋背不起,也不能背。因此,申遺的腳步不能停。
事實上,把文化遺產在國際“注冊”,明確“版權”,也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傳播。首先,在國內得到了一次深度傳播,使許多人知道我們有哪些“家珍”,增強國人的自豪感。其次,也使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一次廣泛傳播,使外國人知道中國先人創造了什么,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并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及中國人,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國被外國人所認識,或者吸引更多外國人研究“中國現象”,消除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誤區,從而樹立新的國際形象。
申遺或許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有人或許認為這是一件“破費”的事,不重視,甚至反對,然而,這恰恰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自大,甚至是文化自閉,尤其有的文化遺產長期不挖掘、不擦亮,文化名片暗淡無光,影響文化自信,又怎能砥勵前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申遺 文化 文化遺產 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