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有了新發現
該區域自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
記者從24日上午召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介紹,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責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通州區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后北營村、古城村等地區展開了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來自全國的9家具有考古團體領隊資質的單位共2000余人,完成了101.3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以及4萬平方米的發掘任務,共發掘戰國至清代墓葬1092座、漢代城址1座、漢唐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出土各類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萬余件(套)。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墓葬、窯址、地層剖面共計60處遺跡進行整體遷移保護。
“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人宜居之地。同時,副中心的考古發現與天津、河北等地的同類遺存極為相似。京東、津西、冀中地區,自古以來文化面貌上呈現一體性。考古發現豐富了副中心地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底蘊。”于平說。
考古發現的延綿連續的地層既有自然堆積也有人為堆積,還有地震形成的斷裂層,為了解通州地區2000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地關系提供了證據。大量戰國和漢代墓葬形制多樣,為研究北京戰國晚期到漢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大量文物為探索北京東部地區漢代以來的社會文化面貌、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度和分布、喪葬習俗等提供了證據。(記者王昊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考古 北京城市副中心 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