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擺脫“木頭經濟” 實現綠色轉型
擺脫“木頭經濟” 實現綠色轉型
——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融合發展新圖景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智
神農架的秋短暫而驚艷。謎一般的云、霧、山、水、樹、石漫山遍野,揮灑出北緯30°線上獨有的神秘奇觀。白云深處,一排排新建的標準化架空絕緣線路電桿給紅坪鎮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點亮了致富路。很難想象,這里曾面臨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的威脅,人們一度陷入“富饒的貧困”。神農架林區如何擺脫“木頭經濟”成為四季皆美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是這片沃土“守住”綠色、轉型發展的原動力。
神農架位于鄂西北,得名于炎帝神農氏“架木為梯,采嘗百草”的傳說,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林區”命名的省轄行政區。20世紀60年代起,“木頭經濟”成為神農架的財政命脈。1970年至1985年間,林區生產木材10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至70%,神農架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告別“一木獨大”后,神農架產業發展又形成“礦電獨大”的格局,高峰時期,電站多達97座,小水電和過度采礦嚴重威脅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保護”還是“發展”成為一道必做的“選擇題”。
神農架及時“踩住了剎車”。“2000年,我們放下斧頭,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并于2010年啟動二期保護工程。”神農架林區林管局局長王興林說,目前神農架林區森林覆蓋率上升至90.4%,保護區內達到96%,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到2163.04萬立方米。2012年起,神農架停止審批水電開發和礦山探采開發項目,有序實施減量管理,神農架水利電力局總工程師張永強介紹:“我們已經關閉了6座小水電,未來5年還將關閉30座小水電。”2015年年底發布的神農架自然資源“體檢報告”顯示,神農架分布有高等植物3684種、脊椎動物544種、昆蟲4358種,與上次調查結果相比分別增加了445種、45種、1120種,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遵循“保護第一”的原則,意味著生活在神農架林區的8萬人“有樹不能砍,有獸不能獵,有藥不能挖,有荒不能墾”,該如何走出這一“富饒的貧困”?“出路是發展生態經濟,突破口是發展生態旅游。”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周森鋒說,神農架人從尊重自然、保護森林中嘗到了甜頭。2010年,大九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獲批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恢復了,大九湖迎來了源源不斷的山外游客,成為湖北旅游的一張新名片。也正是這一年,盧德炎家的“農家樂”在村里率先開張,當年就賺了4萬多元。
“這幾十年,我們圍墾造田,種過高山蔬菜,一年忙到頭,仍然窮得‘叮當響’,過年時買年貨都沒錢。”48歲的盧德炎說,“現在可不同了,辦農家樂一年純賺三十幾萬,每年還能出門旅游過年。”今年,盧德炎一家與456戶“生態移民”一同搬進了坪阡古鎮,舊平房換成3層半的川渝風情客棧,生意更好了。
從前,神農架旅游主打夏天避暑、秋天賞葉,現在“賞雪、滑雪、觀野外金絲猴”填補了冬季旅游的“空白”,加上一系列特色旅游線路的推出,交通、住宿等配套設施的建成升級,使神農架林區一年四季都成為旅游旺季。“季節平衡的背后,是神農架旅游從夏秋游走向四季游、從一角游發展到全域游的轉變。”神農架旅游委員會主任馮威說,從單一走向系統多元,神農架邁向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路子越來越清晰。2011年至2015年,神農架年游客接待量由不到300萬人次攀升至878.3萬人次,旅游經濟總收入由不到10億元增至31.38億元。2015年,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653元,同比增長9.0%,農村居民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4個百分點。
今年6月,神農架林區正式獲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包括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四個“國字頭”保護地,總面積1170平方千米,占神農架總林區面積的35.97%。“十二五”期間,神農架林區還接連斬獲世界地質公園、國際濕地名錄等10張世界級名片。“得益于卓有成效的保護措施,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和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神農架林區開創的社區參與保護、科教融入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具有創新和示范意義。”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說。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2日 08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旅游 神農架 木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