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地鐵“丟書” ,至少讓公共場所讀書不顯“異類”
【事件】某自媒體發起“地鐵丟書大作戰”活動引關注
【觀點】實現全民閱讀還需在閱讀氛圍的熏陶中,逐漸培養行動力,由被動接受到主觀作為
地鐵“丟書” ,至少讓公共場所讀書不顯“異類”
當在電影《哈利·波特》中飾演赫敏的艾瑪·沃特森在倫敦地鐵“丟書”一事還在網絡上被熱議時,中國版“丟書”隨之出現。近日,某自媒體通過其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稱,自當天上午8時起,將一萬本書投放于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地鐵車廂內,而“撿”到這些書的乘客,可以帶走進行閱讀,并持續傳遞。而后因多位文藝界明星的參與,讓此次“丟書”引發的“網絡熱點”迅速發酵,有人發圖曬書,有人發文點贊,也有人并不支持……
而針對網絡上呼聲很高的“照搬國外模式”“致地鐵停運妨礙公共秩序”“商業營銷炒作”“明星作秀”“沒人看被保潔阿姨收走”等負面評論,筆者在了解了此次投放的書籍側重人生態度、生活哲學、審美和百科知識等方面后,還是要為活動發起方所說的“推動全民閱讀,分享讀書快樂,實現‘長閱讀’ ”的“丟書”初衷點贊,“這是一次關于圖書共享的嘗試,也是讓中國每節車廂多一個人讀書這一理念的踐行,雖然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值得做。 ”有些網友也表示,“丟書”就像一塊石子,能激起幾點閱讀的浪花,讓一些人的目光回到書本上,這至少不是件壞事。11月17日,此次“丟書”活動發起方公眾號再次發文表示,在“丟書”活動過去的幾十個小時,有近300家各地方的團體、機構聯系他們,希望成為這個活動在自己城市的共同行動人??梢?,活動前期確實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
曾幾何時,當手機不離手成為一種習慣,低頭族便成為今日社會大家習以為常的“群像” ,“聊天”“追劇”“購物”“玩游戲”“刷朋友圈” ……如果有人在公共場所端一本書看,反而有些像“異類”“奇葩” ,甚至可能被鄙夷地認為是“矯情”“裝清高” 。當讀書這種再正常不過的行為被貼上這種標簽,一些人開始“不敢”將讀書這種行為暴露于公眾視野之內,閱讀的氛圍也就有了遁形之勢。
而反觀“讀書人”自身,確也有“為讀書而讀書”之輩,的確有一些人大有向外人宣示“我是讀書的”之勢,讀書成為了這類人文化格調的彰顯、身份的象征或“小資”的標簽。對于讀書一事,宋代文人錢惟演說過:“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讀書本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在當下卻出現了上文所述的一些讀書的“尷尬” 。筆者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我國的全民閱讀還有不小的建設空間?!叭耖喿x”連續幾年寫入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以立法促進全民閱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引導和推動全民閱讀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積極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丟書”活動讓大量圖書在公共空間流通、傳遞,對于創造短期的讀書氛圍顯然是有利的,而且也會減少讀書這一行為在當下的“違和感” ,使其日趨“正?;?。
當然,許多調查數據都表明,與不少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民的人均閱讀量還有不小的差距,在我國實現全民閱讀任重道遠,僅僅依靠一次“丟書”活動還遠遠不夠。隨著互聯網熱點的轉移,公眾的視線自然可能會從“丟書”活動轉移,倡導讀書還需建立長效機制。近年來,圖書漂流計劃、 24小時圖書館、城市書吧、農村書屋等項目都在努力試圖將閱讀重新拉回人們的生活,便利的閱讀條件和安靜的閱讀環境為人們閱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然而,無論是“丟書”活動還是建設24小時圖書館,這都是外部力量來驅動公眾讀書,而公眾閱讀關鍵還是需要來自自身內部的驅動力,要在全民閱讀氛圍的熏陶中,逐漸培養人們的行動力,由被動接受到主觀作為,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培養讀書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最忌諱的就是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信息時代正在快速地改變著社會面貌,只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才能克服本領滯后于時代發展的問題。公眾閱讀習慣的形成,輿論宣傳是導向,興趣培養是牽引,基礎條件是保障,時間投入是關鍵。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地鐵丟書 公共場所讀書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