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利益共享才能實現亞太長遠繁榮
11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利馬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題為《深化伙伴關系 增強發展動力》的主旨演講,開宗明義指出,建設亞太自由貿易區,是事關亞太長遠繁榮的戰略舉措。任何區域貿易安排要獲得廣泛支持,必須堅持開放、包容、普惠、共贏。亞太地區應該構建平等協商、共同參與、普遍受益的區域框架合作,封閉和排他性安排不是正確選擇。
建設利馬會議有望如期完成亞太自貿區集體戰略研究,并提出進一步實現亞太自貿區的政策建議。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表示,自10年前美國最早提出建立亞太自貿區的倡議以來,歷屆APEC會議對亞太自貿區都有正面評價,但直到2014年APEC北京會議才啟動了官方主導的亞太自貿區戰略聯合研究,同時批準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亞太自貿區進程正式啟動。“中國是亞太地區發展的核心力量,中國的身體力行為亞太自貿區建設作出了表率。”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看來,中國倡導的亞太自貿區這種制度安排,因為開放包容而更有生命力,因為共同參與讓更多民眾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也帶來新情況新挑戰。亞太自貿區建設不僅是全球化階段性發展的有效反哺,也賦予了全球化新的內涵和生命力。劉晨陽認為,亞太地區能抱團取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搭建起一種長期、有效、穩定的制度框架,就會促進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目標得以實現。
行勝于言。如何推進亞太地區的整體發展,習主席在演講中再次開出“中國藥方”:推動建立覆蓋整個亞太的全方位、復合型互聯互通網絡。
互聯互通建設正日益成為共同體不可或缺的元素。2014年,APEC北京會議上成功制定了《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2015—2025)》。時隔兩年,習主席在演講中進一步強調,要深入落實北京會議制定的互聯互通藍圖,完善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架構,確保2025年實現全面聯接的目標。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互聯互通、三位一體、2025年,這幾個要素展示了中國落實APEC會議目標、從上至下的堅定決心和高效的行動力。“化解逆全球化的解藥之一,就是要利益共享。互聯互通正是建立在發展的共享性上,進一步讓相關國家獲得利益共享。”
3年前,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以互聯互通為著力點,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打造多元合作平臺,實現共贏和共享發展。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和支持。
“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大實踐。阮宗澤認為,目前全球化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帶一路”建設無疑為全球化打開了一扇新窗口。有項目、有資金,紅利共享,志同道合的“朋友圈”無疑會越來越大,這不僅有助于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也為全球價值鏈重塑和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為全球經濟增添了亮色,也帶來了希望。“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習主席在演講中用事實和數據展示了中國自信,傳遞了發展信心。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給亞太地區帶來巨大機遇,也給世界帶來發展機遇。不僅貢獻發展方案,中國同時要有理念的引領。”陳鳳英向記者表示,中國重振貿易和投資雙引擎作用,旅游和減貧等目標的推進都為世界帶來了利好消息。
“改革開放30多年給中國帶來今天驕人的成績,改革創新會讓中國繼續保持強大的發展活力。”阮宗澤認為,中國的發展在于勇敢地不斷自我調整和挑戰。
從G20杭州峰會到這次的主旨演講,習主席一再強調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陳鳳英表示,不僅是科技創新,還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中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唯有創新才能讓改革繼續結出豐碩的果實。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亞太 中國 秘魯 地瓜 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