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感受強軍磅礴力量 觸摸官兵樸實心靈
——參加“講好強軍故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記者手記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王瑤)為了進一步講好中國軍隊故事,積極向國內外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新成就展現的新氣象,從2016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開始,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派出多名主力記者陸續走入軍營、走近官兵,集中參加了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組織的“講好強軍故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
記者們深入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所屬部隊以及海南省軍區三沙警備區等12個單位,講述了一個個打動人心的強軍好故事,先后發表《祖國光輝歷程的見證者——記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軍空三軍儀仗隊》《為陸軍插上“翅膀”——記陸軍航空兵某試飛大隊》《“草地黨支部”轉型譜新篇——記陸軍第12集團軍某旅“黨支部建設模范紅三連”》等多篇稿件。稿件一經播發便引起高度關注,受到廣泛好評,客戶端單稿瀏覽量近百萬。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們直抵官兵心靈,感受到了官兵們備戰打仗、精武強能的戰斗豪情,更感受到了強軍興軍的磅礴力量。
2016年8月初,記者王瑤走進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正值一年中最熱的季節,33攝氏度的桑拿天,在一旁觀摩的記者稍站一會兒就已經抑制不住汗水從臉頰流下。而驕陽似火、暑氣蒸騰的訓練場上,儀仗隊員們忍受著蒸籠般的天氣,穿著禮服、皮靴、帶著手套,正在軍容嚴整的進行列隊訓練。
在大國長劍下傾聽發射倒計時的號令,在輝煌“號手墻”前與導彈號手促膝交流,8月上旬,記者李兵峰走進了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導彈工程部隊,他發現越抵近火箭兵的心靈,越能觸摸到民族的“鐵脊梁”。無論是在導彈營區,還是在野外發射場,處處彌漫著“戰斗的硝煙”。
9月18日至23日,記者賈啟龍采訪三沙警備區官兵守衛祖國萬里海疆的感人故事。這次南海之行,讓這位曾用雙腳丈量完200萬平方公里的防區和近7000公里的邊防線的軍事記者,第一次感受到祖國疆域之大。這也是他21年軍旅生涯,第一次感受到軍民同心之力。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戰斗轟炸機部隊的序列中,駐守天山腳下的空軍航空兵某旅雖然歷史不長,但記者梅常偉在采訪中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了這個旅的光輝戰績。而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們超越天山、仰望蒼穹的鷹一般的目光。
9月下旬,走進北京某工程技術安裝總隊和某長途臺女兵班群體,他們的感人事跡讓記者李國利和陳曦感慨深刻。在林海雪原,零下40多攝氏度,為了身體靈活,方便干活,安裝總隊的官兵只穿單薄的棉衣,汗水滲出迷彩,結成冰鎧甲,手一碰鋼管,拿下來就粘掉一層皮,血肉模糊;在海南發射場建設一線,第一批去勘察的工程師在密林中走著走著突然就陷進了可以瞬間吞噬生命的沼澤……
同樣,觸摸官兵心靈,采訪記者們也深深地感受到祖國將士樸實無華、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試飛員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這讓看完飛行表演的記者王瑤體會深刻。陸軍航空兵某試飛大隊大隊長姚海忠的妻子陸娟觀看過一次丈夫駕駛直升機飛行后,再也不愿意去了:“看了,心里總是很擔心。”結婚18年,她很清楚丈夫試飛工作的危險性,夫妻倆平時不談飛行的事。偶爾聽到丈夫經歷過一次危險迫降后,她也只是說了句“注意安全,細心一點”。
在觀摩第12集團軍某旅“紅三連”特戰課目演示完畢時,記者無意中注意到了女特戰隊員吳妹手上那一道深深的刀疤,拉起她的手看了又看,心中對這個看似平凡的女孩心生敬意。有著這樣傷疤的不止吳妹一個人,“女子特戰班”班長楊旭嬌,給全班示范穿越火障時,一滴燃燒著的熱油從鐵絲網上滴落在了她的手上,她卻調皮地一笑:“都說我們特戰女兵是‘火鳳凰’,不被火燒一把,咋能變成‘火鳳凰’?”
中國第一代女子導彈號手梁迎的平凡經歷讓記者李兵峰落淚,她克服身體、家庭等方面的困難,一直在同一個發射號位上堅守從未放棄;大學生士兵郭江博的人生軌跡讓記者深思,他一直夢想成為藝術家,如今是一名優秀瞄準號手,夢想把名字寫到“號手墻”上去;導彈工程兵的巖層逐夢讓記者點贊,他們用血肉之軀為共和國構筑起了一道道“藏得住、打不著,抗得住、摧不毀”的“地下長城”……
記者賈啟龍在采訪過程中,難忘身材魁梧的司令員蔡喜宏講起那次在海上維權時,險些一腳踏空墜入深海的故事時眼圈發紅的一幕,能讓一個堅強果敢的軍中鐵漢流下淚水,那該經歷了多大的驚心動魄?難忘四級軍士長鄭敏炎回憶那次海島巡邏時,突然接到5歲兒子患上慢性腎炎的消息時難過的眼神,據說極度痛楚的他,獨自吸了一整包煙后,第二天仍出現在巡邏的隊伍里!
記者張驕瀛在北海艦隊某防險救生支隊采訪潛水員時,聆聽到了這份工作的艱苦:身體上要承受水下的高壓和寒冷,精神上要承受水下的黑暗和孤獨。也聽出了戰士們對于這份事業的執著:有地方單位每年都想挖走他們,只要轉業,他們可以拿著更高的工資,做著危險性更低的工作。可是這么多年也沒有人接地方拋來的橄欖枝。戰士們說,只要國家需要,他們愿意一直在部隊干下去。(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講好強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