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抑郁癥:積極干預 重獲新生
抑郁癥,常常被理解為壞情緒,我們如何清醒地認知與區分兩者的區別?如何及時避免更大傷害?本報記者采訪的這個年輕女孩的故事,或許能提供一些借鑒。
“自己可能得了病”
2015年8月,正是各大高校畢業班同學們開始謀劃未來出路的時候。在國內一所知名高校就讀碩士的張簡(化名)開始糾結:作為研究生班里成績最好的學生,她是到美國大學讀博士還是參加工作。萬萬沒有想到,這種最初的糾結,成為她患上抑郁癥的起源。
隨后,張簡的這種糾結演變成不停反思自己過去的人生。她曾在自述中寫道:“那些失敗的經歷全部重現,比如情商極低,學習方法落后,人格中又有很多障礙,對人和事物的接受度很低,善妒,爭強好勝,敏感脆弱。我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缺點,沒救了,只有死路一條。”
張簡回憶說,“那時候腦子不停地想這事兒,食欲和睡眠開始變差,埋怨自己,后來還出現幻聽,偶爾會想到自殺。”她在自述中說:“那時的我,就像掉進了一個深淵,那個深淵不斷地把我往里拽,我絲毫動彈不得,只能任其擺布。”
這樣的情緒低落期持續將近1個月,張簡開始對自己的健康產生懷疑,她上網將抑郁癥的典型癥狀和自己進行比對后,覺得自己只是在糾結出路而已。這樣的“自我安慰”最終讓她的病情變得更加糟糕。
到了后期,她自殺的念頭越來越強烈。這個時候,張簡才意識到,“自己可能得了病”。
“不是什么羞恥的事情”
張簡向同學、父母說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都不相信,覺得我是在瞎想”。不過,等到她說起自己的所有感受比如自殺念頭時,她的父母開始嚴肅地對待這件事情。
向朋友、親人訴說后,張簡的態度慢慢轉變成“我要先治病,把命保住再說”。1個月后,張簡走進醫院,經過自述和問卷檢測,她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
奇妙的是,從醫院走出來,食欲一向很差的張簡突然覺得“好餓”,吃了很長時間以來唯一一頓特別香的飯。她說,“可能是我終于被人理解,終于獲得了一點確定的東西。”
長期以來,張簡對抑郁癥最大的認識只停留在“一些喜歡的明星因此而去世”上;但是,當抑郁癥真正降臨在自己身上時,她才通過醫生的開導認識到,“原來這不是什么羞恥的事情,很多人都患過。”
“相信科學的力量”
確診之后,張簡開始到醫院進行治療。2015年9月底,她開始服藥,頭半個月情況并不理想;但是半個月后,換了藥方,病情開始好轉。她描述說:“雜念明顯減少,食欲與睡眠恢復,精神更能集中。”每一次開藥復診,主治醫生會對她進行心理開導。從那個時候起,她“不再過分糾結問題,不再想自殺”。
張簡說:“藥物是救你當下的命,心理治療是讓你以后不犯病。”在周圍朋友、同學的幫助下,用了1年多的時間,張簡如今已經基本康復。但其中也經歷過兩次反復,一次是寫畢業論文焦灼之時,另一次是失戀的時候。后一次又剛好碰到減藥,她情緒短暫惡化,但經過及時的藥物治療后很快得到控制。張簡開始意識到,治愈抑郁癥需要漫長的鞏固過程。
張簡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它讓我發現了很多以前生命中忽視的問題,例如總愛往壞處想,愛鉆牛角尖,當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后,發現生活變得輕松、容易多了,我也不再害怕選擇。”如今,她回到家鄉,在正常工作外的業余時間還運營個人的微信公眾號。
對于可能患上抑郁癥的人,張簡建議:“當你發現自己已經不能控制、不能調節的時候,一定要積極求助,不用覺得羞恥,要相信科學的力量。”
編輯:趙彥
關鍵詞:抑郁癥 積極干預 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