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藝術品保稅拍賣:良藥還是陷阱
伴隨冬日而來的是藝術品市場揮之不去的寒冷,這場持續了多年的“寒流”未能在今年被驅散。11月,秋季拍賣迎著寒風如期而至,藝術市場的“自救”行動仍未停止,這次是保稅拍賣。
開源節流
日前,中國嘉德舉行2016秋季拍賣會新聞發布會,首次推出“保稅拍賣品”,整個拍賣共推出100件保稅拍品。
一時間,“保稅拍賣”被看作是一項新的創舉,而事實上這種模式早有先例,近年來開始逐漸興起。所謂保稅拍賣,就是指在海外征集,由某一拍賣公司委托,通過保稅區或自貿區進入中國內地參展、拍賣,在這期間拍賣公司可以節省一大部分由藝術品、文物入關審批所耗費的時間和審批程序,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可以節省將近25%的藝術品關稅和增值稅。所以,對于海外征集的藝術品來說,保稅拍賣在價格方面或許更低,類似普通免稅商品。
然而正因藝術品本身不同于普通進口商品,所以對于買家來說保稅拍賣在本質上似乎并沒有真正省多少錢。以此次中國嘉德為例,保稅拍品是由嘉德香港委托,通過上海自貿區進入中國內地,由于拍品只是在自貿區內“暫停”,拍賣結束之后仍需返回中國香港。所以事實上買家只是在內地完成了拍品的賬面交割,可以使用人民幣直接付款,但后續提貨仍在中國香港,如果買家想要把拍品運回內地,依舊躲不過那將近25%的稅費。
許多拍賣界大佬就是礙于高額稅費和安保、運輸等費用,讓天價“國寶”還徘徊在“門口”。《功甫帖》和雞缸杯至今在上海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
所以,對于買家來說,保稅拍賣在價格上是否真的劃算尚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時間和效率上確實有一定的優勢。正如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藝術市場研究專家龔繼遂所說的那樣,“保稅拍賣是對新的交易形式、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資產配置方面推出的一種新措施,它既兼顧了境外買家也兼顧了境內買家的顧慮和利益,是一種多方共贏的政策舉措。”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要么是拍賣公司‘墊付’稅費,最終轉嫁給買家,要么是保稅拍賣,買家自行完成藝術品入關所需要的稅費和路費等,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不能說保稅拍賣完全沒有意義,把預展和拍賣放在內地的自貿區和保稅區,能夠讓更多礙于時間、路程因素的買家參與其中,無形中擴大了海外拍品的受眾面,也節省了因藝術品入關卻最終流拍而造成的損失,對于拍賣公司來說還是起到了開源節流的作用。”
能否救市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保稅拍賣的形式確實有其便利性和挖掘潛在買家的意義,但把它看做“救市”良藥未免言過其實,況且究竟救的是哪個“市”更是值得商榷。
北京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就直言:“保稅拍賣是在國際貿易中很實用、很有效的一個貿易方式,但不可能‘救市’。”
2013年,蘇富比(北京)拍賣公司率先嘗試上拍保稅拍品,北京華辰也隨即跟上“潮流”,在廈門保稅區內舉行了首場保稅拍賣,但最終成交率僅為23.03%,遠低于預期50%的成交率。據悉,拍賣結束后僅三分之一的買家選擇交稅入關,而大部分買家選擇仍將拍品繼續放在保稅區內或運至香港。
即使是領頭人蘇富比(北京)也沒有因保稅拍賣而力挽狂瀾,根據雅昌藝術市場檢測中心(AMMA)統計,2013年秋至2015年秋,蘇富比(北京)的保稅拍品上拍量和成交量不斷攀升,但三年來的總成交額卻暴跌超10倍,成交率也在不斷降低。
業內人士分析道:“從效率和經濟的角度來說保稅拍賣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這并不代表買家會蜂擁而至,畢竟保稅不等于免稅,最終方便的是本身就有境外拍賣意愿的客戶,對于習慣在境內購買藝術品的客戶吸引力有限。左右都躲不過那25%的關稅和增值稅,所以保稅拍賣并沒有拓寬境外藝術品流入境內的渠道,反而給資金流向海外提供了便利。”
上海趙涌在線董事長趙涌也直言,保稅拍賣有利于國際拍賣巨頭運作更多的西方藝術品到中國來,甚至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主導整個國內藝術收藏市場往西方藝術品方向傾斜。而對本土拍賣行,則沒有什么利益相關。
這就形成了一種類似在境外消費,貨品卻沒有流入境內的尷尬局面,與進口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就好像是本來遠在海外的‘誘惑’如今擺在了買家的眼前,從公司本身的運營層面上看無可厚非,畢竟有明確的政策條件可以依托。但如果說對于內地買家和內地的市場有什么大的正面影響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有影響也只能是讓競爭加劇。”上述分析人士稱。
所以,保稅拍賣不僅起不到“救市”的作用,反而加劇了境外和境內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就像AMMA分析師所說,拍賣是否成功關鍵還是看拍品的品質,如果依靠拍賣形式的創新,忽視提升拍品的品質,恐怕不會有質的改變。
編輯:陳佳
關鍵詞:藝術品 保稅拍賣 良藥還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