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基層惠民項目亂象頻現
基于保障改善民生考慮,國家近年推出不少惠民性政策,有的輔以各級財政支持。然而,一些惠民項目在執行過程中被鉆空子,專項資金及補貼被套取等情況也日漸增多。
半月談記者從遼寧省檢察院得到一組數據:2013年至2015年,該省檢察機關共查辦涉農領域職務犯罪1367人,查辦扶貧開發領域職務犯罪94人,合計占同期查辦職務犯罪總數的19.4%。
在遼寧省遼陽監獄里,幾位私營業主和落馬官員正在服刑改造,他們身陷囹圄,是因為把四級財政支持的惠農項目當成唐僧肉分食。
遼陽縣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程是2010年、2011年由中央財政、遼寧省財政、遼陽市財政、遼陽縣財政四級財政共同出資的惠農工程,由遼陽縣財政局具體負責,原副局長郝景新主抓。2011年,遼陽縣政府為解決柳壕鎮、隆昌鎮養雞專業戶雞糞污染周邊環境的問題,決定建立兩個禽畜糞便處理站,用專項資金購買兩套把雞糞加工成有機肥的生產設備。
隆昌鎮的項目在郝景新關照下,由私營業主劉雪艷獲得承建資格,劉雪艷與男友馬連發利用協助政府采購設備的機會,先后套取財政資金268萬元和239萬元,并先后11次送給郝景新53萬元。此間,另一私營業主孫德興向郝景新行賄10萬元。加上其他,郝共受賄117萬元。
今年6月23日,最高檢通報了遼寧等地13起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典型案例;6月29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介紹扶貧資金審計情況時指出,有1.51億元扶貧資金被虛報冒領或違規使用。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侯小豐認為,從典型個案及全局情況看,目前涉農政策領域已成腐敗重災區,把惠農項目當成斂財提款機的情況比較突出,負面影響大。
涉民生政策性腐敗勢頭漸盛應警惕
“政策,是對公共資源權威性的分配,誰掌握這項政策,就意味著掌握了權力和資源,就容易產生權力尋租空間。”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雅認為,政策性腐敗包含制定層面的腐敗和執行層面的腐敗,而對涉民生領域的惠民政策性腐敗,從當前看,更多體現在執行層面。
遼寧省委黨校教授周維強告訴半月談記者,對于涉民生領域的政策性腐敗,一般程序上合法、合理,表面上沒有突破政策規定的任何界限,實質上是借助資源的分配和權力的執行來謀取私利。“你拿我沒招,因為我是按照政策辦事,我的行為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他說,這種腐敗具有天然的“謀利便利性”。
遼寧省檢察院檢察長肖聲認為,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的存在,不僅侵害群眾切身利益,而且嚴重影響惠農扶貧政策落實、影響黨群干群關系。
遏制涉民生腐敗亟須扎緊制度籠子
查辦遼陽惠農示范工程腐敗窩案的檢察官透露,四級財政支持的惠農示范工程在專項資金申報、支付等環節,相關管理規定過于寬泛;資金使用的監管途徑、方法、責任主體、追究機制等規定也不夠明確。
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一些不法企業及私營業主打著為家鄉作貢獻的幌子,通過行賄打通各個關口,套取專項資金。久而久之,雙方形成了穩定的利益輸送關系,大批干部由此被拉下水。
王雅建議,強化對項目主抓人員的監管,扎緊制度籠子。“只要暢通群眾舉報渠道,嚴查主管部門瀆職,強化責任追究機制,就可以有效減少參與企業和監管者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可能性。”侯小豐建議,引入第三方機制,讓公眾或社會中介組織全程參與進來;同時,建立定期抽查制度,對專項資金的管理定期隨機抽查、審計。
一些專家提醒,涉民生政策出臺前,大多是在行政體制內部封閉運行,立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相對欠缺;政策出臺后,轉化為具體的項目和資金,成了腐敗分子爭奪的資源。因此,需要在制度設計上增加預防、懲戒性措施,完善法律法規是遏制涉民生政策性腐敗的關鍵一環。
“具體來說,一項政策從制定到執行,離不開監管體系的建立,其中監察、審計以及檢察機關等發揮各自職能十分必要,能夠形成合力最好。”周維強建議,如有必要,人大機關可以要求政策實施機構定期提交專項報告,接受審查和監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項目 政策 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