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關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國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依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式農業發展道路已難以為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一、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不足
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較多問題。一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三是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廣大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于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由于農民的技能素質較低,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落后,導致農村內部以及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低下,這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二、 關于加大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五點建議
在新形勢下,原有體制和政策已經難以滿足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需要,必須要有新的體制和政策安排。
一是必須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對農業實施一體化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推動土地三權分離和集體資產權能改革。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確保政策性金融供給的同時,積極開展金融制度創新,提高村鎮銀行的覆蓋面,拓展商業銀行對農村信貸業務范圍,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健康發展。
二是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融合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工商登記、土地利用、品牌認證、融資租賃、稅費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三是大力支持發展多種類型的產業新業態。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業態形式,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現代農業結合,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促進智能化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引入歷史、文化、民族以及現代元素,對傳統農業種養殖方式、村莊生活設施面貌等進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農業文化主體公園、農家樂、特色旅游村鎮;利用生物技術、農業設施裝備技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特點,發展現代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支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生產生活資料以及工業品下鄉等產購銷活動中,開展O2O、APP等。
四是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保障農民和經營組織能夠公平分享一二三產業融合中的“紅利”。不能簡單地強調農村產業融合,要建立互惠共贏、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這是保障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所在。完善訂單農業,進一步規范合同內容,嚴格合同管理,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民簽訂保護價合同,并按收購量進行利潤返還或二次結算。積極推廣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勵有條件地區開展土地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承包地和集體資產確權分股到戶,支持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另外,鼓勵產業鏈各環節聯接的模式創新,推進官產學研多元利益機制,打造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和增值提升戰略聯盟;鼓勵農商雙向合作,強化“農超對接”;引導新業態發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利用互聯網+、金融創新建立利益共同體,最終實現創收增收。
五是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政策框架,圍繞全產業鏈制定全面、系統的政策。同時制定產業融合的標準化建設體系,開展對涉農企業家和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產業融合能力。
編輯:韓靜
關鍵詞:產業融合 國際 農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