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網癮是否屬于精神疾病充滿爭議 能“治”嗎?
在被認為患上“嚴重網癮”的那幾年,魏子韓覺得自己昏昏沉沉,總是莫名發火,在網吧一待就是一周。
可他說,自己從沒被網絡游戲控制過。“其實是想組織一個打游戲的團隊,大家一起賺錢。”魏子韓把自己當時的舉動比作一種創業。
2008年,學校的宣傳欄上貼著“網癮,讓天才變魔獸”“網絡游戲,電子海洛因”的海報。魏子韓路過時瞟一眼,不屑地走開。
輟學一年多以后,魏子韓被送進一家網癮治療中心。直到今天,他仍覺得“網癮更像是一種莫須有的罪名”。
而大眾討論網癮的熱情卻前所未有得高昂。“精神鴉片”“若不重視網癮將會‘斷子絕孫’”“切莫讓億萬青少年成為網絡奴隸”的聲音不絕于耳。網癮一下變成了貼在中國互聯網上的爭議性標簽。
“其實戰爭的烽火早已硝煙彌漫,最早是父母們發起的自衛戰爭,接著是醫生、教師、政府工作人員投身戰爭中。”紀實文學《戰網魔》如此描繪那段日子。
網癮是否屬于精神疾病,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網癮是病,完全是無稽之談。”從網癮治療機構出來的第6年,魏子韓依舊不承認自己得了病。
1995年,美國的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提出“網絡成癮”這個名詞,并制定了“手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作出敲打鍵盤的動作”等7條診斷標準。
從那時起,針對網癮是不是病的爭議開始了。
沒過多久,戈登伯格就聲明,自己只是想開個玩笑,只是比照病態賭博的定義,編造了診斷標準。
“如果你把成癮概念擴大到人的每一種行為,你會發現人們讀書會成癮,跑步會成癮,與人交往也會成癮。”1997年他曾對《紐約客》表示。
直到現在,網癮是否屬于精神疾病,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發布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也沒有網絡成癮的相關論述。此后,該標準一直未更新。
十多年來,解放軍總醫院網癮治療中心主任陶然卻一直堅持“網癮是一種心理疾病”的觀點。針對這個命題,他發表了70多篇論文。他為“網絡游戲成癮”制定的9條診斷標準被收錄到美國精神病學會2013年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
雖然這份手冊指出,網絡游戲成癮“缺乏定義標準”“缺乏流行病學研究”,值得進一步研究,不屬于已確定的精神疾病。但陶然覺得,這就像網癮入精神疾病的“草案”,“會在下一次修正后被納入正式的目錄中。”
他對記者說,當今很多人都不承認網癮是一種病,根源是把精神病和精神疾病畫上了等號,“精神病一般指的是嚴重的精神障礙,比如精神分裂癥”。
根據一份權威報告: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其中1600萬人是重性精神障礙患者。
在陶然眼中,精神問題滿足兩條就能稱得上疾病:導致社會功能喪失,例如不能工作,不能上學等;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痛苦。
對魏子韓來說,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可能是從好學生一下淪落到差生的落差感。
“初中我是年級前五,高中打游戲,連中間都進不去了。”
那時候,他迷上了一款名叫《夢幻西游》的游戲。花上15元,就能在網吧待一晚上,之后他干脆就住在網吧里。
“幾乎不和家里人說話,周圍的人說我得了‘網癮’,我不相信。”直到現在,他依舊堅持人是不會被物控制的。
要規范機構先要有治療標準,制定治療標準的前提是承認網癮是病
被騙進網癮治療中心的那天,父親對他說:“你爺爺住院了,我們去看看。”他被六七個人按著,被迫接受了一次電擊治療。
2004年,荷蘭人凱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開辦了歐洲首家網癮診所。
診所推出了4~6周的治療計劃,所提供的網癮治療方案與治療賭博和酗酒的方法類似,每天收費500歐元。兩年后,有研究者發現,荷蘭人的治療已宣告失敗。
201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關于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狀況及對策的調查研究》,在這項研究摸底的全國65家矯治機構中,最多的是“學校”,超過三成,其次是“非營利組織”“公司”和“培訓機構”。“醫療部門”占比最低,只有4家。
報告顯示,多數矯治機構獲得相關部門的批準,教育部門最多。然而,多家機構獲批或注冊的經營范圍與網癮矯治并不相關。
“任何只要想辦網癮矯治機構的人都可以辦。”陶然有些憤憤不平。
在他看來,之所以出現電休克治療,正是因為治療網絡成癮的方法比較混亂,應該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范疇,由衛生部門統一收治。
他面前卻是一個“死循環”:要規范機構先要有治療標準,制定治療標準的前提是承認網癮是病。
幾年前,原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并沒有哪一家醫療機構是獲批專門治療網癮的。對于其他并非醫療機構的,由其他部門審批,誰審批,誰監管。
在網癮治療中心時,魏子韓幾乎每天都被送進電擊室。他的伙食頓頓都是白菜豆腐。“沒什么油,不吃就要送去電擊。”母親就在一旁默默監督。
一名“患者”告訴記者,“如果把現在的低頻脈沖治療儀比作30根針通電扎你,那‘第一代’電休克治療儀就是300、400根針”。
“低頻脈沖治療儀所謂的二類保健品不過是個幌子,從本質上來說和電休克治療儀并沒有太大不同。”陶然說,接受電休克治療后可能會出現頭痛和意識模糊、心率不齊、認知損傷、腦部損傷等不良反應,對青少年必須謹慎使用。
這位研究者顯得憂心忡忡:“電擊治療是有適應癥的,主要是針對有嚴重自殺傾向、狂躁癥、精神分裂癥的病人,除此之外都不能使用。”
他也不承認電擊治療是厭惡療法,并非是用懲罰的方式讓患者厭惡網絡游戲。“它給人帶來恐懼,恐懼只能加深自卑。”
陶然曾去德國考察過當地的網癮治療機構。維希爾網癮診所的治療手段令人難以置信:藝術療法,如繪畫、舞臺劇、合唱等;運動療法,如游泳、騎馬、靜坐等;自然療法,如種花、種菜、自己動手洗衣做飯等。
“當然,如果你不愿意去治療網癮,你的監護人可以去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陶然對記者說。
醫生連自己的病人都看不過來,怎么去做網癮治療機構
從網癮治療中心出來后不久,魏子韓外出打了幾年工,又開始抽煙、喝酒、上網。
有段時間,他總會想起當年一起接受治療的姑娘,“用指甲刀割脈,流了一地的血”。
北京郊區的一家網癮治療機構,迎接“患者”的第一件事,不是電擊,而是分配心理醫生。
和其他地方一樣,這里的孩子大多也是被家長騙來的,不少人到這里,習慣先大哭一場。機構的應對辦法是:讓他們鬧,鬧到沒勁兒了再說。
一個剛進入網癮中心的孩子在哭鬧后平靜下來,被人帶去做身體檢查。
他體內鉛元素被檢查出含量超標。醫生說“這可能意味著,他注意力、感情和行為方面有異常。”
核磁共振檢查的結果顯示,這個孩子打游戲時,與個體情感和需求相關的腦頂頁使用偏多,而與邏輯思維和協調性相關的額頁使用較少。
基地的心理醫生王壘告訴記者,他們只開維生素,“如果有抑郁癥的,會送到類似安定醫院的地方去看,這只負責網癮。”
這里主要的治療都是圍繞心理展開的。除了團體心理治療,還有至少兩次一對一交流的機會。平時除了軍訓,病人每天有5個小時左右自由時間。
當被問及攻擊性強的孩子該如何進行心理治療時,一位工作人員說:“沒有一種屢試不爽的模式,要給每個人找到最適合的方式,幫助他們成為‘完整的人’。”
不僅是孩子,家長也是這里的病人,每人需要完成120個課時的學習。
基地里一條走廊的墻壁上,貼著一條標語,時刻刺激著走過的父母們:“任何成功都抵不上教育子女的失敗。”根據該機構的統計,這些家長職業分布前三的分別是:公務員、教師、企業老板。
在韓國,網癮治療基地采用民間和官方合作的模式:韓國保健福祉家庭部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對全國所有小學的四年級、初一、高一學生進行網癮檢查。
對“潛在危險群”的學生,在本人和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在市、郡、區青少年咨詢支援中心接受咨詢。
需要治療的“高危人群”,則被要求與精神保健中心和合作醫院聯系,接受治療,每人將支付30~50萬韓元的治療費。游戲公司也需要資助網癮治療,成立專門的網癮治療機構。
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崔永生認為:“在國內讓精神專科醫院來做網癮治療,本身不太現實。”
他對記者說:“孩子的網癮一旦上來,開放式的治療很難控制,最少需要兩三個月的封閉環境。”
以中國目前精神專科醫院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看,他認為,“醫生連自己的病人都看不過來,怎么去做網癮治療機構。”
這是個“切蛋糕”的老問題。“需要關注的疾病還有很多,孤獨癥1000萬人,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國家的孤獨癥訓練中心,這該如何平衡?”
當談到解決方法時,崔永生表示,要鼓勵民間資本開辦網癮治療機構。
有時候,就連陶然自己也不知道以何種眼光,看待為之工作十幾年的網癮治療中心。
“它像是醫院,這個不用多解釋。它又像是是學校,有很多心理治療的課程,又是幼兒園,孩子心智不成熟,我們有很多工作人員照顧他。它還有點像少管所,有很多孩子誤入歧途,我們要把他拉回來。”(記者 蘭天鳴)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魏子韓系化名)
編輯:趙彥
關鍵詞:網癮 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