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雕塑家哈維爾·沃爾斯基作品展將亮相劉海粟美術館
展覽作品《空氣循環(huán)II》
展覽作品《積云》
展覽作品《空氣之衣》
2016年10月28日-11月6日,“Pneuma:氣與靈 – 哈維爾·沃爾斯基”展覽在劉海粟美術館進行展出。本次展覽作為第十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參展項目之一,由墨西哥外交部、墨西哥駐上海總領事館特別支持。墨西哥駐上海大使銜總領事喬浦恩先生(Emb.Arturo Puente)、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中心總裁王雋先生、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先生,以及藝術家哈維·沃爾斯基大師悉數蒞臨,為本次展覽揭幕。
《空氣之鏈》
展覽作品《球》
展覽作品《氣息》
關于展覽:
Pneuma有生靈,靈魂之意。這里指的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 哈維爾·沃爾斯基使用金屬線在畫作和雕塑之間創(chuàng)造出三維空間。Pneuma 是賦予空間以靈魂的一陣風,通過如陰影和氣流的形式產生明亮,形狀和運動。
此次展覽的每一件作品其制作流程皆費時費力。其中還包 含著對作品思考的秘鑰:慎重而耐心的重復性運動,起于 “空無一物”求于無窮無盡。 這一系列作品旨在喚起人們對自然和模糊的維度空間進行深入思考。觀者面對這些看似簡單但卻 傳遞著多元信息的結構時,實則是在被邀請來展開一場思考和冥想之旅。作品本身蘊含著開放式的解讀,但無時無刻不在引導著觀賞者對自我意識的增強。
在《金屬線編織》主題中,藝術家用極細的線絲設計創(chuàng)造出微妙的空間布局。線網及其影子的投影相互交融影響,迫使觀者不斷調整關注的焦點、改變對物體的心里感知。輕盈精致的編織結構與墻面的裝置剪影相互輝映,二維與三維的圖像得以統(tǒng)一,直至融為一體。
在《紋身》系列中,沃爾斯基用浮于紙上的每個細小的洞孔和精巧的雕刻形成對光的阻隔。而《時間繪制》則描摹出人們日常生活中奉行的準則。
展覽作品《風景線III》
展覽作品《空氣之衣》
關于藝術家:哈維爾·沃爾斯基(1960)
哈維爾·沃爾斯基 1960 年出生于波蘭華沙。先后在華沙美術學院、巴黎美術學院(瑟賽爾工作室)和紐約繪畫雕塑工作室學習深造藝術。1983在意大利卡拉拉,沃爾斯基獨立創(chuàng)作了首件個人作品。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思考以及對當地材料的探索,沃爾斯基逐漸形成了個人的藝術語言和極簡主義的美學風格。
哈維爾的作品通常取材于自然界的泥土、燒制后的黏土,石頭等。“我樂于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搭建一座交流之橋,使兩者得以交匯相遇,讓時間和空間的對話無盡延續(xù),直至呈現一種全新的結構形態(tài)。”
1998 年哈維爾畢業(yè)于法國艾克斯省的高等美術學院。1987-1993期間他還兼任該校的繪畫教學工作。畢業(yè)后,哈維爾繼續(xù)留在巴黎進行研究生學習。出于對陶土這一承載著多重人類學意義的材料情有獨鐘,哈維爾決定去秘魯深入探尋。一年后,他輾轉至墨西哥,并獲法國文化外交部的資助,全身心投入到古材料的研究中,探索其在當代藝術中的運用和表達。
1997年,為了給特定的地點創(chuàng)作雕塑,哈維爾在墨西哥城成立了個人工作室。自此開始了他在墨西哥數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活,直至今天。期間他也時常回到故鄉(xiāng)波蘭,分享其創(chuàng)作成果。哈維爾的主要作品系列《無盡之鏈》的創(chuàng)作起于1988年,目前這一系列仍在創(chuàng)作中。這些用陶土、泥土、青銅等多種材料制成的巨型鏈狀雕塑象征了藝術家對物質統(tǒng)一性的關切。他的作品涉及有機學、抽象主義、生物學多 樣主題,然而卻無不隱喻著與人體的強烈關聯。
哈維爾·沃爾斯基參加過多個藝術家駐留計劃,曾在亞洲包括印度等多個國家長期駐留創(chuàng)作雕塑藝術品,表達特定的文化和超自然主題。在其藝術 生涯中,哈維爾在世界各地舉辦過70多場個人展覽。作品先后在墨西哥,波蘭、法國、印度尼西亞、秘魯、巴西、意大利、英國、美國、泰國、印度等13個國家展出。在墨西哥,他的作品曾在卡里勞。基爾博物館,魯菲諾·塔馬約博物館和墨西哥現代藝術博物館等著名藝術館展出。
此次,在墨西哥外交部、墨西哥駐上海總領事館的支持下,其展覽 《Penuma:氣與靈—哈維爾·沃爾斯基》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期間首次向中國公眾呈現。
展覽作品《球》
展覽作品《球》
展覽作品《球》
展覽作品《球》
《氣息》
《積云》
neuma:氣與靈 - 哈維爾·沃爾斯基
主辦方: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劉海粟美術館、墨西哥駐上海總領事館
展覽性質:第十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入選展覽
展覽日期:2016年10月28日 - 11月6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二層,三、四號廳(上海市長寧區(qū)延安西路1609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雕塑 哈維爾·沃爾斯基 劉海粟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