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如何激發高校科研的“洪荒之力”

2016年10月27日 09:45 | 作者:張 爍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日前,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太空“牽手”,展開了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令人欣喜的是,其中多項科研成果來自高校。

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校牽頭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產出了一大批標志性成果,獲國家科技三大獎數占獲獎總數的70%左右……但總體來看,我國高校科研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重大研究能力不足,重大原始創新突破較少。下一步,如何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激發高校科研的“洪荒之力”,成為高校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任務。

一問原始創新:

● 我國高校科學研究如何從“跟跑”轉向“并跑”甚至“領跑”?

“當前,我國科學技術‘跟跑’和‘并行’較多、‘領跑’較少。”采訪中,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不無遺憾地說,我國SCI數據庫科技論文數、年專利申請數位居世界前列,但與世界強國相比,在重大科學發現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源頭創新上遠遠不足。

“國家戰略是鼓勵創新的,但到具體部門、具體政策中,卻讓原始創新不時碰到一道道關卡。”北京大學人類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馬大龍舉例說,每個科研項目都要求非常詳細的立項依據,然而,真正原始創新的立項依據卻很難找;結題都諱言失敗,但這不符合原始創新規律……他建議,梳理一些具體政策,讓真正的原始創新脫穎而出。

另外,目前,不少科研項目評審根據評審專家的名望和大學科方向來組織,為了迎合更多學者,選題容易產生“熱、空、大”的傾向。“因為熱點、空泛和大一點的選題,得到理解的機會比較多。但事實上,越是前沿性的原始創新所知者越少,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難道要因為乏人能懂就被否決嗎?”有教師質疑。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體制機制是根本。據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我國將切實加強高校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創新,大力提高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能力。

● 怎樣扭轉“過度國際化”導致的高校強調科研人員海外學歷的“偏好”?

“國產”人才不夠格,海歸才有含金量。近年來,很多高校將是否具有海外學位作為人才選拔的必備條件。在教師考核中,更是將是否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作為“金標準”。不可否認,對國際化的重視讓我國學術研究與發達國家差距快速縮小,但凡事過猶不及。

“現在有‘過度國際化’的傾向,一些教師為了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從科研的選題、技術方法、寫作、投稿等環節都以國外學術刊物審稿條件為標準。”這種現象讓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張正堂很是擔憂,“這導致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不再關心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求,而是關心國外的學術期刊偏好。”

針對這個問題,徐旭東指出,我國要有做原始創新的勇氣,不必把西方科學界做沒做作為立項的必備條件,而要把科學本身的邏輯和國家乃至人類的發展需求作為依據。

令人欣慰的是,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扭轉評價指標過度強調教師海外學歷、經歷或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傾向”。很多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規定“非常有價值和及時”。

二問科研評價:

● 扭轉唯論文、唯頭銜、唯項目,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關鍵在哪兒?

長期以來,重數量是我國高校教師科研考核中的常見現象,比如發表了多少篇論文、拿到多少個專利……但科學研究有其自身規律,往往越是重要的創新工作,周期越長。“數量導向的指標、短周期的考核,直接導致高校教師行為短期化、科研創新低端化。”張正堂表示。

其實,針對科研評價“唯論文”的弊病,早在2003年,科技部就要求“針對不同評價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其后,有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文件,但“唯論文”現象并沒有實質改觀。有專家指出,這主要因為長期以來,將論文作為評價指標已經成為思維慣性,特別是論文牽涉很多切身利益,例如高校申請重點學科、學科排名等,高水平論文都是重要指標。另外,一些頂層設計之下缺乏實施細則和保障措施,也導致了改革難。

日前,針對唯論文、唯頭銜、唯項目,重數量輕質量、急功近利的傾向,《指導意見》再敲警鐘,要求扭轉將科研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的傾向,改變在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收入分配中過度依賴和不合理使用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等方面的量化評價指標的做法;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對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學術貢獻、理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對科研團隊實行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教師科研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3年,科研團隊考核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5年。“長周期、‘代表性成果’和分類評價的考核導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將對高校教師的科研創新產生重要影響。”張正堂表示。

● 目前,“疲于填表”是高校教師的常見狀態,怎樣提高相關管理水平?

在寶貴的科研時間中,“填表”占去了很大一部分。“現在高校里,‘善于填表’成了一種能力,有的教師科研成果重復,但可以多次被不同項目資助。”工作中,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強發現了這樣的“怪象”。

“同樣的信息被多次填寫是一個重要原因。”有專家指出,“疲于填表”背后,是不同部門的重復考核。針對這個問題,《指導意見》指出,實現學校管理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共享考核評價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評價。

三問科研經費:

● 如何走出高校科研經費“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怪圈?

2014年,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新聞曝出,高校科研經費管理亂象成為社會焦點。

河北省社科聯副主席王長華對此做了調研,他發現,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科研經費預算缺乏標準和有效指導,預算編制存在盲目性、隨意性;二是預算執行缺乏靈活性,對科研過程的不確定性因素考慮較少;三是科研經費中沒有充分尊重和體現智力勞動的價值。“現在,大量辦公用品、交通費、餐飲費等支出項目就相當于科研人員的變相報酬,這實際上是人力成本補償‘票據化’,根子在科研人力成本補償不足上。”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胡衛建議,可以從項目直接成本中開支科研人員的報酬。

針對科研經費管理在“嚴格管理”與“激發活力”間把握平衡的問題,王長華建議,完善高校科研經費的預算管理制度,按照項目類別分別研究制定經費預算參考標準,降低項目經費預算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改革當前高校科研經費的配置機制,讓科研勞動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深化高校科研人員薪酬制度改革,從制度上保證科研勞動的價值體現。

● 如何破解“科技管理行政化”?

“別讓教授在報銷人員面前像孫子!”日前,周志強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話糙理不糙,一句話,道出了“科技管理行政化”的有苦難言。“行政管理人員本應該是服務于科學研究的,卻因為一些‘領導式管理’思想,造成了管理的比科研的高一等的現象”。周志強說。

“科技管理行政化”不僅壓抑創新,把科研成績當成政績來追求,也客觀上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有專家指出,要破解“科技管理行政化”,必須從改革科研管理的源頭入手,這也成為下一步高校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高校 科研 創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玖玖资源在线一区 | 色8欧美日韩国产无线码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 婷婷六月激情六月色六月 |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