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多國學者云南探討瀕危語言記錄與保護
由云南玉溪師范學院、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典藏項目部聯合舉辦的“中國瀕危語言典藏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暑期培訓”24日在玉溪師范學院啟幕。來自中國高校的學者、研究人員30余人共同分享瀕危語言調查、研究的成果,并將在此進行為期10天的培訓。
在經濟一體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少數民族語言正快速衰退,有的面臨瀕危和消亡的邊緣,搶救、記錄、保存瀕危語言迫在眉睫。數據統計顯示,世界7000多種語言中,有一半多已處于高級瀕危或消亡狀態。其中,很多語言從未被系統深入地記錄研究過。
“16年前,倫敦大學收到一筆捐款,瀕危語言記錄項目由此誕生。”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典藏項目部代表齊卡佳介紹,瀕危語言記錄項目的任務是,支持盡可能多的瀕危語言記錄項目,鼓勵熟練掌握語言記錄技能的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進行瀕危語言的田野調查,從而為語言學、社會科學以及語言社區群體創建資源庫。
此次培訓邀請了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瀕危語言典藏項目部專家4人,中國高校學者30人。專家們將教授瀕危語言田野調查、語言記錄實際操作方法和技術、瀕危語言語音存檔的規范和標準、田野調查工具、軟件使用和操作處理等內容。
“15年前,玉溪師范學院的白碧波和許鮮明老師動員我參加哈尼語的學習。從此,我開始從一個地道的農民成為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來自云南省紅河州綠春縣哈尼族的陳拉抽說,當地哈尼族占80%,但20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幾乎不會講自己的語言。15年間,她學會了哈尼文字、使用電腦,還學會了國際音標,也正在向更多人傳播和教授自己民族的語言。
云南是世界上少數民族語言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大部分少數民族語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衰退甚至瀕危。為此,玉溪師范學院建立“瀕危語言有聲語檔建設重點實驗室”,記錄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保存傳統“文化基因”。瀕危語言研究中心教授許鮮明說介紹,通過各類課題研究,目前實驗室已經掌握了一套集語言采錄、轉寫、翻譯、標注,文本、音視頻同步數字化處理為一體的瀕危語言有聲存檔專業技術,這在國內尚屬領先水平。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云南 瀕危語言 記錄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