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高校“主動瘦身”的背后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近日正式公布了2016年高校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全國25個省份的175所高校大幅撤銷576個學位點,此外共有25個省份的178所高校增列了366個學位點。
一下子撤銷576個學位點,立即引發了廣泛熱議,不少網友調侃道:“快來看看你的學位點還在不在?”記者注意到,在這次調整中,不少高校是主動“瘦身”,撤銷大量學位點。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這些高校目前都處在一個“動態轉型”過程中。學位點“有上有下”,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進步,也意味著高校的發展思路正改為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終身制”被打破 學位點“進退”成為常態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急劇擴張,不少高校片面地把“學位點”的數量作為實力的體現,盲目跟風開設專業,各類學位授權點隨之遍地開花。
“有些高校開設學位點,只一味地追求“全面覆蓋”,并沒有考慮自身辦學能力。幾年后才發現該專業并不在學校發展的主要方向上,脫離了學校辦學優勢。”儲朝暉說。
去年,學位點“終身制”被打破,今年又撤銷576個學位點。儲朝暉認為,高校設置學位點,不是簡單的“裝到碗里都是菜”。從長期發展的角度,根據辦學實力和學校特色,有進有退,才能夠有利于學科的優化,進入良性的循環。
專業設置“因時而變” 減少行政干預
社會需求的變化,也是高校撤銷部分學位點的主要因素之一。儲朝暉說,高校專業的設置應該按照“分層滿足社會需求”的理論。那些落后于時代發展,或者就業市場早已飽和的專業,應該因時而變。
目前,很多高校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但看似人才“供過于求”的背后,很多用人單位也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發愁。人才供求矛盾的突出,體現的是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嚴重“脫節”。
在儲朝暉看來,長期以來行政干預過多,“管辦不分離”,是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高校習慣了聽從行政指令,而不會自主尋找社會需求的對應點,這一點必須改善。政府也需要讓步出一些空間,減少不必要的“分類和規劃”。
儲朝暉建議,可以參考國外大學的“第三方認證和評估”機制,由專業機構對高校進行評估,將呈現出的結果作為依據,進行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學科布局的結構調整,真正實現專業和社會的接軌。
減法改革 是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步
從2014年開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啟動對各高校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工作,高校學位授權點若被評為“不合格”,則將面臨撤銷。今年3月,教育部網站公布了全國有42所高校的50個學位授權點被評為“不合格”。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高校 學位 專業 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