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錢大泉五十:合久必分 誰知通脹苦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他發明了一種“大泉五十”錢,也就是說面值等于50枚五銖錢。其實“大泉五十”的重量只有12銖左右,相當于2.5枚五銖錢。
和王莽其他方面的改制一樣,“大泉五十”也宣告失敗。到了三國時代,由于中原飽經戰亂,國內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地方甚至倒退到以物換物的狀態。
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但在貨幣方面,他真的不太在行。
在這種背景下,建都南京的孫吳政權為了重振經濟,以王莽的“大泉五十”為藍本,鑄行了一系列“吳大泉”。
只是在助長貨幣面值混亂上,吳大泉與王莽的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 京出版社《六朝經濟》一書介紹,吳嘉禾五年(236年),鑄行“大泉五百”,此錢直徑一寸三分,重約12株,面值上卻說,1枚等于500枚五銖錢,此后竟然還越鑄越輕。吳赤烏元年之后,又相繼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但每一枚的重量無甚多增加,面值卻接連翻倍,可見彼時通脹之嚴重。
《六朝經濟》一書介紹,正是因為面值與重量成色嚴重脫離,這一系列“吳大泉”頒布后,遭到普遍的反對,不久即被廢止,回收重鑄。(張可)
編輯:陳佳
關鍵詞:古錢大泉五十 合久必分 誰知通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