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X射線安檢別重蹈“垃圾焚燒困局”
X射線安檢即便風險可控,也得遵循論證程序、顧慮民意,避免以安全之名制造“不安全恐慌”。
近日成都雙流機場成了“網紅”,原因是機場采用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被指含有X線,且沒有在顯著位置貼出電離輻射警示。這引發輿論嘩然。
站在專業角度看,有些網民的不滿似乎是反應過度。因為從絕對量看,安檢儀的X射線輻射劑量在0.2微西弗之下,屬于目前認可的安全范圍。
很多人可能對0.2微西弗沒有特別明確的概念,這里有些數據可資參照:一個人平均每年接受的宇宙輻射量為390微西弗,每年接受的大地輻射量為480微西弗,接受來自食物的輻射量290微西弗。有數據顯示,一個人每年所受的自然輻射劑量平均值是2千至1萬微西弗,相形之下,0.2微西弗是個可忽略不計的數字。
有人從醫學層面分析:X射線照射生物體,會與機體細胞、組織、體液等物質相互作用,直接破壞機體內某些大分子結構,直接損傷細胞結構等,甚至會遺傳。聽上去像“生化危機”里的化學武器,可罔顧輻射劑量渲染X射線的可怕,也會制造恐慌:畢竟,輻射其實無處不在,你若為此苦惱,恐怕會永無寧日,真正有問題的是過量輻射。
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運用一個你以為安全的輻射儀器?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安全只是我們須遵守的準則之一,當事人建立在個人好惡上的選擇權,也是不可忽視的基本權益。就如一杯干凈的水中混入了一滴健康人的唾液,也許從化學檢查中它是無害的,但這不等于,這杯水就可以讓人別無選擇地喝下去。
當下不只是雙流機場,很多公共場所都在引進X射線安檢。無論如何,這得將尊重乘客權益作為前置條件。
在使用含X線的安檢儀方面,至少有些環節要考慮:首先,更換使用原有的安檢設備理由是什么?是為了提高安檢效率,減少人力付出,還是為了提高安檢標準?基本的“動機”說明,是支撐合理性的支點。其次,乘客權益如何保證?醫學檢測使用X射線的原則是能避免就避免,敏感人群(嬰幼兒、孕婦)慎用,即便沒有損害,減少輻射總比多一次輻射來得好,這也是基于盡可能遠離放射源的預防原則。人們本來也有想不被X射線照就不被照的選擇權。還有,機場有無在候機區域等地方做必要的科普,告知非適用人群和需注意事項,以打消民眾疑慮?
眼下X射線安檢儼然遭到垃圾焚燒項目式的輿情困局,哪怕機場方面解釋,人們還是不信,“塔西佗陷阱”也是預先告知缺位與不尊重權益埋下的坑。之前很多地方建垃圾焚燒廠,盡管危害可控,但總引發“鄰避效應”,背后總是民意聽證與溝通程序的缺失。X射線安檢也一樣:把X光包裝為連搜都搜不到的“弱光子”,有欲蓋彌彰嫌疑,而警示標識很小且放在安檢儀機箱背后的下部,這能不引發質疑?
何況,X射線安檢安全不等于操作就沒問題,就跟“PX安全≠PX項目安全”一樣,這些都有賴充分的論證與核驗。對采用的公共場所來說,其軟硬件是不是適用含輻射裝置使用,出現危險有沒有應急措施,這些功課也得做足。
對X射線安檢,公眾或許該脫敏,但前提是有關方面少些隱瞞與不尊重。X射線安檢要想不重蹈“垃圾焚燒困局”,就得遵循程序、尊重民意,避免以安全之名制造“不安全恐慌”。
□鄭山海(醫生)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X射線安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