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遼西義勇軍攻打錦州
在冰天雪地中行進的義勇軍騎兵部隊
1932年1月3日,錦州淪陷,以錦州為中心的遼西義勇軍在前線孤軍對日作戰。東北軍將領、時任天津長蘆鹽務緝私局局長的宋九齡,連續三次前往北平見張學良,請纓抗日。
1932年5月初,宋九齡率28名官兵,帶32支短槍,騎馬離開天津赴錦州地區組建義勇軍。幾個月里,宋九齡組建了“遼西抗日救國軍”,編成擁有一個團、10個營、一個騎兵連,計6000余人的隊伍,并有大小槍支6000多支。
為了進一步擴大抗日武裝隊伍,宋九齡決定把隊伍分為兩部,由孫兆印帶一部分,在錦縣大凌河東一帶抗日,宋九齡則率一部留在錦州地區打擊敵人,在10月策劃并發起了收復錦州之戰。
周密部署
宋九齡所率“遼西抗日救國軍”活躍在錦州、義縣、朝陽、興城、綏中、建昌一帶,以游擊戰形式到處打擊日寇和偽軍。1932年10月,宋九齡分析形勢,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打錦州收復失地。
10月中旬,宋九齡、朱霽青、孫兆印等義勇軍首領在朝陽縣大馬場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收復錦州和義縣的軍事行動,以粉碎日寇準備侵占熱河省的野心。會議決定,這次行動宋九齡為總司令負責攻打錦州;朱霽青為副司令負責攻打義縣。
為了支持朱霽青攻打義縣,宋九齡“調集部分援軍斷絕敵人通往義縣的要道”。在錦州方面,宋九齡決定集中攻打日軍的兩個主要據點:一是攻打東北交通大學(日軍侵占錦州后,為日軍第八師團司令部);二是攻打錦州北大營(日軍重點駐防據點)。
作戰方案制定好之后,宋九齡在沈家臺穿心店,再次召開各級指揮員的軍事會議,連續3天討論此方案。最后決定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劉營長率200名步兵,第三路由營長李世君率700人,兩路聯合襲擊北大營;第二路由營長趙金華率300人攻打日軍第八師團司令部;孫兆印率部在大凌河東防守東來之日軍增援;宋九齡率一個騎兵連和數十名步兵,坐鎮城北亂山子指揮督戰。
攻打日軍司令部
1932年10月25日,宋九齡帶著“抗日救國軍”將領,在沈家臺大廟全體宣誓:不把小日本趕出中國決不罷休。宣誓完畢,司號手吹起“起軍號”,前頭領隊的騎著大馬,舉著義勇軍旗幟,浩浩蕩蕩地向錦州出發。
為了知己知彼,摸清日軍在交通大學布防的情況,宋九齡事先還派20名精明強干的戰士化裝為木匠,以給日軍干零活的機會混入日軍司令部等地,搞清了日軍的軍事部署。
25日午夜11點,義勇軍戰士先將日軍司令部站崗的兩個鬼子衛兵打死,在8個“木匠”的引導下,騎兵在前開道,馱馬隊緊隨其后沖入司令部大院,在機槍、60迫擊炮猛烈炮火掩護下,步兵搶先占領預定陣地。
睡夢中的日軍被驚醒,倉皇還擊,槍炮聲、喊殺聲、戰馬嘶鳴,混作一團,濃煙四起,火光沖天。另一隊義勇軍按照部署沿著交通大學西邊公路越過鐵路,一直打到錦州第五監獄附近。
激戰兩個多小時,26日凌晨1點30分左右,錦西偽警察部隊乘火車趕到錦州日軍司令部增援。義勇軍面臨著背腹受敵的危險,戰勢對我方十分不利,宋九齡命令義勇軍撤退到田家屯北山。
此戰役,共打死包括大佐、中佐、少佐在內的日本官兵31人,繳獲各種槍支31支和大批彈藥及軍用物資器械等,而義勇軍只犧牲了1人。
鏖戰北大營
攻打錦州北大營的戰斗,與攻打日軍司令部的戰斗幾乎是同時打響的。營長李世君率第三路義勇軍先期進入預定陣地。
北大營原是東北軍駐防的營區,義勇軍中有不少東北軍的老戰士曾在這里駐防,對里面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數十名身強力壯的義勇軍戰士組成先遣隊埋伏在北大營要道路口,其他士兵分組把北大營四周團團圍住。
戰斗打響后,義勇軍雖多次沖鋒,但由于日軍加固了防御工事,“營區四周筑起高墻,架設高壓電網,每隔不遠還建有一個炮樓,夜間探照燈把營區照得如同白晝”,義勇軍戰士無法沖上去。再加之劉營長所率的第一路軍沒有準時到達預定地點,兵力明顯不足,所以義勇軍數次攻營不進。
此時義勇軍戰士已有7人犧牲,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李世君審時度勢,率部撤到義縣大凌河一帶。待劉營長率部到達北大營時,李世君已經撤出,此時天已見亮,劉營長只好也率部退出戰斗。
第二天上午,日軍騎兵在飛機的配合下向田家屯方向追趕。這時,“抗日救國軍”的官兵們都集中隱蔽在東邊山溝里,日軍在對面的西山溝用大炮向義勇軍陣地猛烈開火,對義勇軍威脅很大。
見此情形,宋九齡果斷命令射手李作相將日軍炮手一槍打死,敵人的大炮即刻變成了“啞巴”。宋九齡遂趁機率部從靠山屯一帶退到穿心店,擺脫了日軍的追擊。
成功脫險
攻打錦州的戰斗,雖然沒大獲全勝,但卻給錦州的守備日軍以沉重打擊。日軍驚呼:“遼西風云益告急迫。”日文版的《錦州新報》上,要聞欄目刊登了這一消息。自從宋九齡率部攻打錦州后,日軍唯恐義勇軍再來攻城,從大連運來水泥(當時遼西地區沒有水泥廠),在交通大學和北大營的院墻上修筑許多槍眼,不再讓中國人靠近圍墻。
為了報復,日軍還于11月24日從班吉塔調來增援部隊,對“抗日救國軍”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圍剿”,將設立在沈家臺的義勇軍騎兵營燒毀,還一把火將宋九齡在宋屯的住宅全部燒毀。隨后,到處緝拿宋九齡,把他的畫像貼在山海關沿線的各火車站、大車店,還網羅漢奸、特務、叛徒搜索“抗日救國軍”的下落。
面對敵人的瘋狂反撲,抗日救國軍的處境愈加艱難,為避其鋒芒,宋九齡、朱霽青率部先后轉移到錦西缸窯嶺、苦膽溝、楊樹溝、朝陽羊山、二十家子等地,將隊伍化整為零,藏兵于民,以待時機。
1933年7月,宋九齡于錦縣西海口掩護朱霽青轉道北平回南京。不久孫兆印也回到北平,而他自己只身留在遼西繼續組織抗日活動。后被日本特務偵察到蹤跡,宋九齡被迫由錦州返回天津,繼續從事抗日救國活動。
抗戰期間,宋九齡不顧生命安危,到處搜集日軍情報,注視遼西義勇軍戰況,并尋求機會,勇敢機智往來于武漢、上海、北平、天津之間與東北軍抗日軍官、義勇軍友人聯絡籌劃救國大事,一直堅持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時,宋九齡回到闊別12年的家鄉錦州,開辦慈善事業。國民黨方面曾多次登門拜訪,請宋九齡出山任職高官,都被他謝絕了。
1948年10月15日錦州解放,年已73歲的宋九齡不顧年老體弱,接受了共產黨的邀請,參加人大、政協工作,為團結各民族、各黨派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貢獻了才智和力量。
編輯:曾珂
關鍵詞:遼西義勇軍 錦州 遼西義勇軍攻打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