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聚焦北京戶改實施意見三大焦點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北京市19日向社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農業戶口取消有何影響?研究“戶隨人走”有何意義?“人口紅線”如何落實?
焦點一:統一為居民戶口將帶來哪些影響?
根據北京市出臺的戶籍改革實施意見,將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至此,全國陸續已有30個省份出臺文件取消農業戶口。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此次戶籍制度改革是打破城鄉戶籍壁壘的關鍵一步,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提供制度、政策上的保障,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專家指出,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的主要福利差別是土地和享受的公共服務。農業戶口的權益是宅基地和承包責任田,而非農戶口在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承載了更多福利。
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大華山村村民王進才表示,自己祖祖輩輩都在農村生活,取消農業戶口,享受到的福利會好很多,“但我也擔心是不是要離開土地,離開了土地之后怎樣生活。”王進才說。
竹立家表示,北京由于土地價值較高,農業戶口因為潛在的土地拆遷收益蘊藏較多“含金量”,“執行居民制度不是剝奪農民的財產,而是給予農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待遇。農民的財富不但不會降低,還會保值增值,促進公平。”
北京市人社局在官網上公布的《2015年度北京市社會保險事業發展情況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北京有174萬農民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為470元。專家指出,取消農業戶口后,他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福利將得到更多提升。
焦點二:啟動“戶隨人走”研究有何意義?
實施意見中一個焦點議題是提出將研究“戶隨人走”的戶口遷出制度。
北京人戶分離的人員有多少?記者今年從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拿到的統計數據顯示,兩區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約20萬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人戶分離是北京人口疏解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且北京人戶分離的很多是高端人士,包括國外定居、調離北京、異地交流任職、經商人群等等,這些人“人不在戶籍還在”。
專家指出,對人戶分離的戶口遷出,牽涉人群廣泛,首要的問題是摸清底數,在制定具體政策前應充分征求社會不同群體的意見。
盡管這一政策仍在研究過程中,但位于東城、西城兩區的一些單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已經接到了戶籍部門對所在單位集體戶口情況進行統計的要求,尤其提到對人戶分離的人員進行統計。
焦點三:“人口紅線”如何落實?
意見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
數據顯示,北京71%的產業活動單位和71.8%的從業人員,都集中在中心城區。北京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六區人口同比減少11萬人,而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總量仍持續增加。
從布局看,上半年北京城六區人口減量占全年任務的比重較低,年底實現城六區人口由增轉降、完成全年的調控目標,任務艱巨。
對此,汪玉凱表示,除了北京目前采取的以業控人、以房控人等舉措,實施意見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辦法是統籌整合各部門人口數據,加快建設實有人口和常住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為城市管理和人口調控提供支撐。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紛紛提出控制人口數量。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表示,北上廣等特大城市調控人口,僅靠行政手段完成難度很大,更好的辦法是提高中小城鎮的吸引力,從而降低特大城市對人口的“磁性”吸引。(記者烏夢達、張漫子、孫琪、李放、孔祥鑫、毛偉豪、盧國強)(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聚焦 北京戶改實施意見 三大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