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新興職業也需規范化
“買衣服有人陪逛街,選衣服有人管搭配。找陪購很方便,不就是幾百塊錢的事兒嘛。”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新的服務群體——陪購師,他們年齡大多在30歲左右,以“陪人逛街”為職業。
不論是品水師,還是網絡主播,抑或陪購師,每一種新興職業的出現,都是市場需求發酵的結果。陪購師將技術活和體力活合二為一,既為雇主提供周到細致的購物引導和信息服務,也承擔陪雇主聊天、幫忙拎東西等附加服務,看似光鮮亮麗,實則甘苦自知,并沒有想象的那樣“玩著玩著就把錢掙了”。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社會分工論》一書中指出,傳統社會依靠成員們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歸屬感來維系,是“機械團結”的社會;現代社會成員間的差異日益增加,卻通過分工合作相互連接在一起,構成了“有機團結”的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和專業化,一些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職業不斷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作為一種“分享經濟”,陪購師用自己的消費知識、經驗和勞動、技能,為他人提供社會支持,這樣的“花錢買服務”,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認同。對于陪購師來說,這個職業不僅能夠得到外在性的現金酬勞,也會得到內在性的報酬,即通過陪逛擴大了社會交往,贏得了雇主的尊重和信任,從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實現了自我價值等。
與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相比,陪購師的規范化卻明顯滯后了。作為一種新興職業,陪購師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從角色權利上看,“陪逛協議”的缺失,很容易引發消費糾紛;從角色義務上講,陪購師的工作目標沒有明晰界定,工作績效很難衡量;從角色規范上說,由于缺乏“準入”及“退出”機制,陪購師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可能會影響顧客的財產安全,甚至造成隱私泄露。
對于有著“選擇性綜合征”的女士和“逛街恐懼癥”的男士以及路形不熟的外地人來說,陪購師都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只不過,當他們在享受陪購師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需要未雨綢繆,與陪逛員簽訂隱私安全、財產安全等相關協議,以保護自身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面對陪購師這一新生事物,一味的“捧殺”和“棒殺”都是不足取的。作為社會分工精細化的產物,陪購師如何實現規范化,使得人們享受其在促進社會就業、便民利民等正外部性的同時,規避其在財產安全、隱私風險上的負外部性,才是我們應有的理性態度。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新興職業 規范化 陪購師 陪人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