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關注礦區留守兒童:家庭不貧窮 缺的是父母陪伴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六營的邢韻奇從沙灘上爬起來,手里舉著剛剛找到的“寶貝”,一邊喊著一邊向自己的輔導員杜青揮手。
這時,導游員告訴小朋友們,“大家接著找,還有寶貝埋著呢!”小朋友又低下頭,用手扒著“尋寶區”的沙子,蹲著累了,有的索性就跪在沙子上爬著找。這些孩子都是來自全國礦區的留守兒童。
作為關愛全國礦區留守兒童科技夏令營中活動的一項,有許多像沙漠尋寶這樣有趣的游戲。從8月15日開始為期5天的夏令營活動以“用愛托起礦區留守兒童的科技夢”為主題,為200名來自礦區的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暑假。
“他們和通常的留守兒童的概念不太一樣,大多數沒有經濟方面的壓力,更多的是自己會覺得別人家的父母會經常見小朋友,但是我的父母為什么不經常見呢?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不愛我?他們的認知不太一樣。”內蒙古師范大學張拓書副教授說。
家庭不貧窮,但缺乏父母陪伴
“每一次分離,我都能清晰地看清你紅潤的眼眶,而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可我知道,如果我哭了,你會更難過。”夏令營一營的張萌在自己寫給爸爸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煤炭企業黃金十年過去了,他們并不一定貧窮,他們缺乏的是父母的陪伴。”活動主辦方中國煤炭學會的楊清清這樣介紹說。
來自云南的陳俊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多回來看看我,我想爸爸媽媽不再出去打工,我們能在一起。”
陳俊江家住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干海資,父親從他記事起就在云南東源煤業公司一平浪煤礦工作,母親則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只有一兩次回家。13歲的陳俊江兄弟倆平時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為老人的身體不好,二年級時陳俊江就學會了做飯,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做飯,再去上學,這成了他的生活常態。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會“孤獨”。“因為沒有媽媽,我有點失望,看到別人爸爸媽媽在一起會有點傷心。”平時遇到作業需要家長簽字,陳俊江只能告訴老師,“爸爸在加班沒有回來,媽媽出去工作了。”說話時他的聲音變得很低。
對于這群孩子,來自內蒙古的活動志愿者杜亮亮覺得這些孩子“特別淳樸”。
活動中,杜亮亮全程負責3個孩子的安全。在他看來這些八九歲的孩子特別自理,并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負責的劉書榮,雖只有7歲半,但是每天都自己主動刷牙,睡覺也很主動,懂得自己換衣服”。
對于孩子們的自理,六營輔導員杜青也深有感受,“我們營里有一個小女孩叫高歡儀,今年11歲。她帶了一個小皮箱。第一天到酒店的時候就把小皮箱拿出來,自己換好衣服洗漱好了,再把換下來的衣服疊回到皮箱里,弄得整整齊齊以后才出去玩”。
多原因致礦區留守兒童問題產生
“這是我第一次去煤礦,我沒見過那么大的礦車。”8月18日下午,來自安徽阜陽的劉華毅回到營地后,依然沉浸在這一天的行程里。雖然自己的爸爸也在礦區工作,但他對煤礦的印象只是從媽媽口中得到的模糊信息:搬幾百斤的大石頭。
走進礦區,參觀露天煤礦是這次夏令營的一項活動。“這是關愛礦區的夏令營,我們想組織他們走進礦區,讓孩子們了解父母的工作環境,對父母的工作有一定的認識”。楊清清解釋說,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活動安排在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
楊清清表示,在申請和執行項目中,他們將主題定為科技,一方面認為科學素質對孩子成長成才很重要,另一方面也結合自身擁有的全國6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專家的優勢,“以后我們還會持續對他們的學校進行走訪,帶給他們更多的科普知識”。
為了增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活動組織為父母寫一封信,“我覺得由于留守兒童不能常在父母身邊,需要給他們一個說心里話的機會,我們更多的是去傾聽、理解、疏導。”楊清清說。
夏令營之所以這樣安排在于前期的摸底調研。今年2月,活動在民政部立項成功之后,中國煤炭學會聯合全國煤炭行業共青團工作指導和推進委員會針對全國各地的煤炭企業進行礦區留守兒童情況的摸底調查。
“從3月到7月開始報名,我們一直在與全煤團指委(全國煤炭行業共青團工作指導和推進委員會)合作做調研。”該調查的范圍涉及全國超過80多家大型的煤炭企業。
對于礦區留守兒童的情況,楊清清介紹說,“部分老礦資源枯竭,這些地區的富余勞動力流向其他城市,煤炭企業重組還有異地投資等情況造成大量礦區留守兒童。”同時她還提到最近煤炭行業的低迷以及去產能政策也有可能對這一問題產生影響。但由于這些都是最近幾年的情況,沒有數據,對礦區留守兒童會有多大影響并不好說。
不能只考慮留守兒童的生存問題
“這次夏令營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引起人們對礦區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凝聚更多的愛心。”楊清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楊清清認為,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是好的,但在活動中一些孩子很叛逆,表現出自我為中心的一面,“如果長期對他們學業、未來職業發展或者人生規劃沒有引導,他們方方面面的發展都不會太好”。
對于這一點,志愿者闞彥杰也表示擔憂,“很多小孩的脾氣特別暴躁,一些父母平時沒有意識到,但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于留守兒童,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基本上只是把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作對比,并沒有特定地針對礦區留守兒童做研究。同時專家建議對于這個群體的關注應該更加精細化,比如對是父方出去工作,還是母親出去工作,還是雙方都在礦區工作,礦區距離家的遠近等都需要有所區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宏艷表示,對于這些孩子,一方面要依靠政府,通過法律保障他們的權益;另一方面需要通過群團組織,完成一些政府購買的服務,并盤活各地的公益組織力量。
孫宏艷建議,社會應該建立發展型福利體系,不只是考慮生存的權利,更多著眼他們的發展。
她說:“現在我們關注更多的是生存方面,但是我們調研中發現:孩子有的時候會很煩這些,因為他們不缺這些東西,所以要集中在兒童的心理健康、興趣培養,還有和伙伴的交往等方面,這樣才能促進他們的發展。”
對于“礦區留守兒童”問題,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表示,可以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入手,企業應該為留守兒童父母提供更多家庭團聚的機會,提供能夠幫助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的環境等。
專家建議類似活動應該注意避免對留守兒童的標簽化。孫宏艷表示,她在以往的調查中發現,孩子討厭“留守兒童”這個詞,這使得他們覺得自己是特殊的一類。她認為應該多幫助孩子發現身上的閃光點,知道她們和普通兒童沒有特別大的差別,尤其是不要總是過度宣揚他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礦區留守兒童 父母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