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體檢查出“小結石”要不要治?
30多歲的李小姐(化名)一年前B超查出“腎結石”,因為結石很小,李小姐就一直服用中藥排結石,吃了一年沒見效果,整個人反倒變得面黃肌瘦、非常虛弱,去廣東省中醫院泌尿科檢查卻發現,李小姐其實并沒有“腎結石”,只是有個“鈣化斑”,根本無需治療。隨著結石病發病率的上升,像李小姐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廣東省中醫院泌尿外科大科主任王樹聲教授指出,結石病治療存在多個認識誤區,需要引起公眾注意。
誤區一:結石不痛就不用治療?
尿石癥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又稱泌尿系結石、尿路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臨床上以疼痛、血尿、小便澀痛及尿出砂石為主要癥狀。有數據顯示,尿石癥發病率接近10%,多見于20~5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約為3:1。
隨著體檢的普及,不少市民在體檢中查出“小結石”,但大多認為小就不用理會,不痛就不用治療。廣東省中醫院泌尿外科大科主任王樹聲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以往我們對泌尿系結石都有一些認識誤區,比如認為結石不疼痛就不用治療,這是不對的,結石可以慢慢長大,梗阻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導致腎功能喪失;還有人認為結石不是腫瘤,沒那么可怕,治不治療無所謂,這也是錯誤的,在臨床上遇到多例這樣的患者,有患者帶石數十年,最后演變為尿毒癥,后來再治療效果不理想。”
誤區二:體檢發現“小結石”自己吃藥?
王樹聲教授提醒,其實體檢B超發現“小結石”,只能算初步診斷,有的可能僅僅是“腎乳頭鈣化斑”,市民應該找專科醫生進一步診斷,由專科醫生決定是否通過X光造影或CT檢查確診。如果結石很小,可以保持半年一次的定期檢查觀察,日常生活中多喝水、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但結石大于1厘米就需要動手術。現在基本是微創手術,病人也無需恐懼。針對尿石癥的治療,自去年開始,廣東省中醫院泌尿外科采用負壓組合硬式輸尿管腎鏡(碩通鏡)治療,經尿路進入體內碎石后可以將石頭吸出來,不用再體外排石,取得較好的療效。
王樹聲教授特別指出,一些中成藥的“排石藥”,屬于寒涼之物,單純用排石藥,對人體體質影響很大。中醫在排石基礎上,通常會根據病人個人體質加補氣、補血等藥物辨證施治,市民不可胡亂自行服藥。像李小姐那樣因為誤診而自己服用中藥,會帶身體造成很大傷害。
誤區三:結石排出后就高枕無憂
近30年來,我國的上尿路(腎、輸尿管)結石發病率顯著增加,下尿路(膀胱)結石日趨少見。王樹聲教授分析,出現這一現象跟人們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與30年前缺吃少穿相比,現代人習慣大魚大肉,高糖、高脂、高蛋白飲食,導致上尿路結石發病率增多。“歐美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結石的發病率很高,二戰后結石發病率迅速下降,跟戰后物資緊張‘沒得吃’就有很大關系。”
有的市民以為做完結石手術就萬事大吉,該吃吃該喝喝,其實結石的復發率很高,飲食控制尤其重要。王樹聲教授介紹,有數據顯示,結石術后5年復發率達到30%,這也意味著有三成的結石病患者會面臨復發的問題。對結石分析的結果顯示,70%-90%的結石屬于草鈣酸結石,這種結石難以溶石,預防主要是靠減少草酸的攝入以及多喝水等。但有5%的尿酸結石,可以通過忌食高嘌呤食物如啤酒、內臟、海鮮等,達到降低尿酸溶石、減少復發的目的。
“結石跟個人體質有關,中醫認為,濕熱體質、腎陰虛、腎陽虛的人,比較容易患結石病,通過中醫中藥、傳統療法等調理體質,加上飲食控制,對減少發病、預防復發都有一定效果。”王樹聲教授介紹,在尿石癥的治療上,中醫也有其獨特優勢,術前通過調理,可以讓病人身體狀況恢復到比較好的狀態,術后康復時,對咳嗽、胃口不好等呼吸系統、胃腸道系統的并發癥,可以通過中藥、針灸、艾灸、熱敷、食療等手段,加快病人恢復,減少術后不適。
(記者嚴慧芳 通訊員宋莉萍、李雪)
編輯:趙彥
關鍵詞:體檢 查出結石 要不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