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簽署后勤協定 美印表面繁榮實際卻難走近?
經過十余年的談判,美國和印度29日終于正式簽署《后勤交流備忘錄協定》。這意味著兩國軍方今后可使用對方的軍事基地進行后勤作業,雙方防務合作因此上了一個新臺階。
不過,專家指出,美印簽署協定時各有“小九九”,圍繞“美國是否駐軍印度”問題上的激烈交鋒更體現出兩國關系中的深層次矛盾。表面一派繁榮的合作背后,美印卻難以真正走近。
【加強合作】
2004年,美國國防部首次向印度國防部提議“兩國軍隊向彼此提供軍事后勤支持”。然而直至今年,歷時12年的談判才有了眉目。
協定29日簽署后,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與到訪的印度國防部長馬諾哈爾·帕里卡爾在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對此表示歡迎。
根據協定,美印兩軍今后將可以使用對方國家的陸軍、海軍和空軍基地,用于軍事人員和裝備的補給、維修和休整。兩國在互惠基礎上可通過“記賬”獲取對方除進攻性武器以外的軍事支持。美國戰機和軍艦在必要時可使用印度機場或港口,大大方便美國進出印度洋。
卡特在記者會上稱,協定簽署后將會“使共同行動中的后勤保障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帕里卡爾則表示,這項協定將使印美海軍在共同實施人道主義救援或進行演練時,相互支持變得更加容易。
除《后勤交流備忘錄協定》外,美國還正尋求與印度達成另外兩個“基礎性協定”,分別是關于兩軍通信和交換陸地、海洋和空中數據。
【各有考量】
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打響后,美印軍事合作就開始日益深化。特別是近年來,兩國軍事互動頻繁,總把“加強合作”掛在嘴邊。
從表面上看,印度軍火采購的最大來源已從俄羅斯變成美國,美國已成為印度舉行聯合軍演最頻繁的伙伴。但是,雙方加強合作的背后考量并不一致。
觀察人士指出,美國積極推進與印度的軍事合作,旨在建立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南亞支點”,服務其重心東移的全球戰略布局。而印度看重的則是軍事技術、裝備、武器轉讓層面的合作,建立現代國防工業的同時,推動政府的“印度制造”計劃。
戰略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美國與印度在協定談判中并沒有“一拍即合”。印度此前執政的中左翼政府曾明確表示不會簽署類似協定,認為這樣的協定既有損印度戰略主權,也可能將印度拉入美國的同盟陣營。
最受爭議的一點是,印度國內反對派和不少民眾還擔心,協定簽署后美國軍隊可以駐扎在印度基地。
即使協定已經簽署,卡特與帕里卡爾仍需在記者會上費力解釋,后勤協定并不會讓美軍駐扎在印度。
“(美軍)不會有任何形式的駐扎,”卡特強調。
【深層矛盾】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馬堯認為,美軍不太可能進駐印度,最多只是短暫使用其基地。
“首先,印度對主權問題非常敏感,不可能讓美軍進駐;其次,印度是不結盟國家,讓外國軍隊進駐有悖于不結盟精神,”他說,“第三,兩國圍繞印度洋有很深的地緣矛盾,雙方信任度不足以讓美軍進駐。”
馬堯認為,也正是因為地緣矛盾,美印兩國不可能真正走近。
“隨著印度海上力量的發展,印度對印度洋的控制能力必然上升,這可能導致未來美印矛盾的激化,”他說,“而且印度深知,一旦美國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得手,下一步要對付的就是印度了。”(鄭昊寧 新華社專特稿)
編輯:秦云
關鍵詞:印度 美國 《后勤交流備忘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