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90后小伙用紙“養”動物,一只螳螂賣出21萬
嘆為觀“紙”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折紙吧?折飛機、花兒、千紙鶴以及各種可愛的小動物,每折出一種新造型都欣喜不已。但桂林有個90后小伙,給他一張方形紙,在不裁剪、不粘貼的基礎上,他卻可以折疊出任意造型。
這個被稱為“折紙天才”的小伙叫秦坤,像大多數孩子一樣,他小時候就把折紙當成一大樂趣,不過長大后很多人早把兒時的樂趣拋到腦后,秦坤卻一直玩了下來。
初中時,別的同學都看漫畫書,他則喜歡跑到書店看折紙方面的書籍,雖然這類的書很少,但只要發現,秦坤就如饑似渴地把它研究透。每次看到書上的新樣式,他就一定要把它摸索折出,這份樂在其中的成就感,讓他深深地著迷。初中畢業后,他義無反顧地想學美術,誰知父母卻堅決不同意,“父母認為學美術將來沒出息。”最終在眾人的好心相勸下,他到南寧學了實用的水產畜牧專業,剛開始對這個專業沒有任何興趣的他,把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折紙上。
偶然間還讀到了一本國外雜志,其中有一篇講的是現代折紙,一張簡單的白紙,不經過任何裁剪、粘貼、加工,僅憑一雙手反復地折疊,就能折出造型相當復雜的動物。
這一下子讓他大開眼界,自己以前折的造型都相當簡單,沒想過折紙還能折出如此復雜立體的動物,那次他為了折出一件作品,連續37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休息。水產畜牧雖然不是他的興趣,但他逐漸發現這門專業,竟然對自己的折紙大有裨益,不論是動物骨骼結構、肌肉分布,還是毛發的走向以及動物的各種姿態,他都能從中大受啟發。在專業的帶動下,他的折紙技藝又有了長足進步,不過秦坤一直把它當成一種業余愛好。
他畢業后在桂林一家公司當過主管,做過攝影師,直到2003年,他發現折紙已經融入自己的生命,斷舍不離,因而決定辭職專心做折紙。之后幾年他在折紙方面展現的極高天賦,讓他逐漸在國內國際折紙界嶄露頭角。
法國折紙藝術大師 Eric Joisel
2006年法國折紙藝術大師Eric Joisel偶然看到了秦坤的作品,他驚異于秦坤的天賦,欣賞他作品的獨特性,并破天荒地將秦坤收為弟子。自那之后Eric每天通過視頻,把自己的絕學和心得一點點傳授給秦坤。
法國折紙藝術大師 Eric Joisel
而秦坤自己也異常珍惜這一機會,“每天吃飯睡覺,甚至走路都在思考。”
一條不到一米的龍,單是鱗片就1400片,每個鱗片一兩毫米,折一個鱗片需要7分鐘。
折這樣一條龍,看的就不僅是天賦,還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折之前要先在紙上打好格子,兩米長的紙,格子就打了9000多個,然后還要計算好每個部位要占多少格子。
秦坤在微博上曬出的設計圖
“成千上萬個格子在頭腦中打轉,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錯一個,就前功盡棄。就這樣一條龍他折了一個多月。一只巨馬,他花了40天才完成。
惟妙惟肖的大圣歸來,他無心地PO上微博,卻收獲了600萬的點擊。
細節的展現堪比精雕作品
天賦加之廢寢忘食地思考磨礪,短短幾年他的折紙技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香港折紙協會會長招思良稱贊他為“折紙天才”。代表作德古拉(Dracula)伯爵系列和獅子被歐洲多家博物館收藏。
隨著技藝精進的是作品價值的提升,早期的作品幾千一件,現在幾萬都算很低,一只小小的螳螂,在海外以21萬的價格售出。
“自己的東西值多少錢無所謂,關鍵是大家認可就是最大的滿足。”
為了推廣這項中國傳統藝術,讓更多孩子參與到這項益智又有趣的折紙中來,他還經常跑到山區的小學免費給孩子們授課。
折紙起源于中國,但中國的紙藝如實說已經落后太多,以至于在國際紙藝界會被忽略。甚至權威的國際組織公然標榜,紙藝的源頭在英國、西班牙和日本,而不是中國。秦坤如今單純地希望:能以自己的綿薄之力,推廣折紙藝術,重新讓中國的冷門變熱。
編輯:陳佳
關鍵詞:90后小伙 用紙“養”動物 一只螳螂賣出2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