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北京折疊》獲雨果獎是好事壞事?
中國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中短篇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科幻界最高榮譽獎“雨果獎”,這是繼去年劉慈欣憑《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后,中國科幻作家再一次獲此殊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郝景芳的《北京折疊》這次力壓獲獎熱門斯蒂芬·金的《訃告》,堪稱很不容易的一次勝利。
《北京折疊》將科幻與現實主義做了掰開揉碎的結合,作品將北京幻想成一個可以折疊的超大城市,在一個時代不明的期間里,北京的六環路以內通過折疊不斷變換場景,形成彼此隔絕的三個空間維度。其中第一空間生活著500萬統治者和管理者,第二空間匯集了2500萬精英白領和學生們。第三空間的人最多,高達5000萬,他們大多是從事重復性工作的底層勞動者。
作品通過描述主人公老刀為給養女籌集幼兒園學費在不同維度之間冒險穿行,展示了三個空間截然不同的社會面貌。第一空間一派上流景象,那里有的全是我們在現實世界里所知道的美好事物。第二空間充滿忙碌,但秩序井然。第三空間里2000萬人是垃圾工,剩下3000萬靠販賣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險為生,它很像是中國大城市城鄉接合部的超現實寫照。
有人從這篇小說讀出了“政治批判”,并且認為西方給它獎,只能是出于政治目的。在中西政治博弈趨于激化的今天,有這種看法應當說可以理解。然而我們認為更豁達地看《北京折疊》和它獲“雨果獎”,或許更加有益。
首先,《北京折疊》講述的社會階層固化不是中國特有現象,而是當今全球性的共同問題。《北京折疊》完全可以寫成“紐約折疊”、“倫敦折疊”,或者寫成“里約折疊”、“孟買折疊”。“雨果獎”主要是靠讀者投票來決定獲獎者的,正是郝景芳觸動了跨國家跨社會的痛處,她引起的共鳴才如此強烈。
第二,中國作家近年在國際上獲有影響的文學獎成為常態之勢,諾貝爾文學獎、雨果獎、安徒生獎都頒給過了中國人,這當中中國綜合國力上升產生的影響,顯然要大于意識形態因素造成的推動。文學和文學獎難免都有些意識形態的烙印,但中國作家獲獎過程的主邏輯是世界更關注中國,從而中國作家的才華被更多發現和認可。
第三,中國社會應當對文學的批判性有必要的適應力和接受度。文學的“正能量”不應簡單理解為歌頌和鼓勁,我們的社會需要多重觸動力,包括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引起社會的警醒。
郝景芳在獲獎后表示,她不希望自己的小說成真,相信這也是所有她這篇小說讀者的共同愿望。她以文學夸張的特有方式指出了問題,吸引了目光,這必將有助于抵制社會分化和階層固化的機制迎難而上,為世界添加一份希望。
經過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尤其是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疾行猛追,中國整體科學文化水平大體克服了與發達世界的時代性差距,中國的很多創作領域歷史性地站到了可以參與全球一線競爭的全新基礎上。劉慈欣的宏大敘事和郝景芳關注個體、人心的“軟科幻”先后獲得“雨果獎”,證明了中國科幻界已經翻開了出世界級大師的新一頁。
豈止是科幻小說家,中國其他領域也都存在同一級別“爆發”的可能。去做中國厚積薄發的第一批開拓者,希望越來越多有能力做出成就的中國人擁有這個意識。據《環球時報》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北京折疊》 雨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