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張思寧委員呼吁建立先民文化博物館打造“形象名片”
閱讀提示:歷史上的遼寧,是一片適合人類生存繁衍的土地,也是一片文化底蘊深厚、充滿創造力的土地。日前,省政協委員張思寧表示,遼寧先民遺跡遍布各地,先民文化豐富燦爛,應建立一座“遼寧先民文化博物館”,以增強遼寧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而打造遼寧創建文化強省亮麗的“形象名片”。
省政協委員張思寧在調研中了解到,遼寧地區上自50萬年、下至3000年前的史前古人類遺址就多達2000處。在遠古時期,遼寧就遍布古人類蹤跡:早在40萬年前,最早的“遼寧人”,也是東北地區最早的人類———“廟后山人”出現在本溪地區;28萬年前,營口地區生活著“金牛山人”;10多萬年前,在喀左有獵羊的“鴿子洞人”;3萬年前,“杏樹溝人”生活在錦州;2萬年前,最早的鞍山人——海城“小孤山人”居住在“仙人洞”;1.8萬年前,古洞里生活著丹東人的祖先——“前陽人”;距今1.7萬年前,大連出現了追逐野馬的“古龍山人”。隨后,遼寧還有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人”、7200年前的沈陽“新樂人”、6000年前的丹東“后洼人”,還有5000年前的朝陽“牛河梁人”等等。
同時,遼寧先民不僅生活得優裕,還創造了豐富燦爛文化:廟后山發現的火塘,是東北亞人類最早的用火遺跡,也是東北亞人類的第一縷火光;金牛山人已熟練用“土石封火”、“灶”烤食物;鴿子洞人在天然溶洞里創制了非常適合居住的“門廳”、“臥室”、“套間”及“上下樓”;小孤山人制作精美的標槍頭、魚叉,是中國首次發現的狩獵骨器;查海人創制的“中華第一龍”龍形堆石、“世界第一玉”的玉玦與匕形器、“中華第一村”的原始村落,揭開了中華文明的開端;新樂人刻制了世界最早的木雕鳥、煤精制品;后洼人雕塑中華最早的“石雕始龍”和“滑石虎雕”;小珠山人擁有世界最早的蕎麥種子和“超文明石幣”;牛河梁的紅山女神,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女神形象;還有,吳家村人有世界最早的小麥、最早的陶塑舟行器等等。
“不過,說起遼寧這些先民的遺跡,即古人類文化遺址的現狀,卻不能不令人尷尬。”張思寧說,過去,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出土文物上,遺址被發掘后往往是設立標志,就地掩埋。由于遺址大都地處荒遠,交通不便,又疏于保護,因而,時至今日,除了個別的遺址,如“沈陽新樂遺址”、“阜新查海遺址”等已經建立了博物館以外,大多數的遺址都被忽略。而少數遺址即使建立了博物館,也因陳列手法落后、藏品信息挖掘不夠而很少有人問津,如“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遺址”、“營口金牛山遺址”等。
張思寧表示,古人類文化遺址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建議建立“遼寧先民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規模可以不要太大,但一定要有標志性的建筑。
張思寧認為,擬建的博物館不是要展示真實的遺址和文物,而是要通過3D藝術直觀形象地展示遠古不同時代遼寧先民生活、生產、發明、創造的場景和情景。博物館可不設任何遺址、文物的陳列,全部的展示都通過銀幕的情節故事來進行,要造成“身臨其境”、“互動先民”的感覺情境。
“同時,擬建的博物館需要有先進的紀念品復制能力,可以設置3D立體打印系統,復制打印遼寧先民使用過的工具、禮器和裝飾品,如玉豬龍、玉牙璧等。這樣,可以使參觀的人在身臨其境中增強記憶、延伸感覺。”張思寧建議。
編輯:薛鑫
關鍵詞:張思寧委員 遼寧先民遺跡 先民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