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京師瓷與中國藝術品鑒定之痛

2016年08月23日 10:53 | 作者:成琪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事情源于一篇新聞。

2016年7月13日,老校友邱季端先生將6000件瓷器捐贈給北京師范大學,北師大校長董奇在會上宣布,以此捐贈為基礎成立北師大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中國古陶瓷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院,并任命邱季端為首任館長和院長。“清華有清華簡,北師大有京師瓷。”董奇在致辭中將這批獲贈的古陶瓷稱作“京師瓷”,稱北師大一定會保護好、利用好、研究好這些古陶瓷瑰寶。但網上輿論出現了很多質疑,一時間“京師瓷”、“捐贈贗品”成為網上熱議話題。


QQ圖片20160823104020


CqjkJ1eqha2ALcckAAK923QS2Ec899


在邱季端之前有李舒弟向浙江師大捐展的陶瓷藝術品,在邱季端之后筆者相信也會有捐贈人做同樣的事情。仔細分析,發現業內對此次捐贈事件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個焦點上,不妨先梳理一下:


第一個輿論焦點:邱季端捐贈的瓷器數量如此之大,是否多為贗品?捐贗品是為自己洗錢?

“北師大瓷器捐贈事件”新聞當事人邱季端“北師大瓷器捐贈事件”新聞當事人邱季端

這類討論大多先聚焦邱先生本人,資料顯示邱季端早年家境貧寒,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后下海經商,經過摸爬滾打,目前他是香港華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在大陸的投資項目總數十六個,行業涉及家具、針織、漂染、房地產等領域,資金逾20億。作為一個成功的實業家,他也非常熱衷于公益事業。他捐資興建過希望小學,曾向北師大捐贈已經超過了3000萬元人民幣。

由此來看,這樣一個成功的校友用這樣一個方式回報母校,本是一件讓人稱贊的事情,但輿論聚焦的問題就處在他捐贈的是古瓷器,數量是6000件!“這批捐贈品被稱為是涵蓋了“兩漢魏晉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和窯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的古陶瓷,是邱季端先生十年的藏品。”

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需求,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受到了大眾的關注,媒體的大量報道,天價藝術品在拍賣市場的風頭,更是引起了大眾的興趣。特別是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更是成為了收藏界的寵兒。別說擁有幾件古代瓷器,就是擁有一件古代瓷器也會讓人興奮不已。

網傳邱季端收藏的部分陶瓷器網傳邱季端收藏的部分陶瓷器

而邱季端這次卻捐贈了6000件古陶瓷。6000件是個什么概念呢?輿論對此問題質疑頗多。可借鑒的數據是,故宮博物院館藏陶瓷共計36.7萬件,而在臺北故宮,館藏陶瓷只有2萬多件。有人統計過去年一年在各大拍賣會出現的瓷器,一共只有600多件,可見邱先生一下子能拿出這么多的瓷器,難免引發質疑了。

援引,“邱季端先生認為,我們誰也無法準確知道某一朝代為皇宮生產了多少官窯瓷器,但是從已知的歷史記載,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歷代瓷器生產量是極大的,官窯本身在當年就是有價值的流通貨幣。有記載:如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將8511件瓷器拿出宮外變價,地點崇文門。“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宮廷在外變價琢器5100件,圓器117668件”。此情舉不勝舉。”

輿論對此質疑:“既然有這么多的官窯瓷器,那么他們后來去了哪里?”

“邱季端指出,官窯瓷器流向民間主要是三大去向:一是自然損毀。從出土瓷器大部分沒有使用痕跡得到證明,但各種原因會損毀一部分,但比例不會太大。二是傳世流轉。若干朝代后有一部分傳世品會當作古董流回宮里,供皇家把玩欣賞。還有大部分在民間富人或收藏家手里繼續流傳。三是埋入地下。本朝的官窯瓷器在當朝有很多是賜給皇親國戚或有功之人做隨葬品的,民間也一直有厚葬之風;另一種情況是持有官窯瓷器的人在社會動亂時期會把瓷器當作財富埋入地下。埋入地下可謂是官窯瓷器最大的去向。”

對于捐贈是為自己的假貨洗白的觀點,邱季端的解釋是“這些藏品,是他花數十年時間,一點一滴從30多位名家后人那里購買來的。”

瓷器本身不會說話,它們只有在當作古代藏品交易、買賣或者捐贈過程中,才會涉及真偽問題。邱季端為什么要捐贈這批藏品,普遍的輿論認為無非兩種想法,一個是出于對母校的感恩,作為慈善家,多年收藏也許有假貨他并不知情,說到底就是被騙了。二是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通過捐贈行為企圖讓手中的“國寶”翻身,也就是洗白自己的假貨。

筆者認為,客觀的來看,給自己母校捐贈文物的捐贈者是可敬的。有的人就是喜歡文物,一輩子都在真誠的收藏,也在無私的奉獻。即使鑒別有疏漏,藏品有瑕疵,也是令人尊敬的。但是我們也不排除一些故意捐贈贗品的人。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通過給政府或者學校捐贈“文物”,讓他們提供優惠條件,建立博物館或者扶持資金,還會開展各種研究,再利用媒體進行宣傳。那就是人們最不愿看到的結果了。

第二個輿論焦點:北師大作為知名的高等學校,接受這么大數量的捐贈并且為此建立博物館,是否應先鑒定,目前的做法是否過于草率?

先說北師大接受捐贈這件事。

輿論普遍認為,大學功能一曰科研,一曰教學。這件事,折射出大學里管理決策和學術研究是兩條線,那么多的專家學者放著不問不咨詢,倉促受捐、建館。受捐文物倘若證實為假,大學科研和教學的任務一樣也沒實現。更嚴重的是,以北師大百年名校的聲譽可能成為假古董的背書,誤導公眾。

大學捐贈和受捐,其實一直都有。對于社會人士主動捐贈私家文物藏品的舉動,當然值得贊賞和大力提倡,但如此大規模的捐贈行為缺遭受到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和抨擊,雖然不能武斷認為這“6000件京師瓷”就都是贗品,但至少說明雙方在捐贈的手續認定和程序上是有瑕疵的,缺乏權威機構的鑒定和把關,很難讓人信服。為此,捐贈者和受捐方學校應開誠布公、用嚴謹的鑒定事實說話,來打消公眾的質疑。

再說北師大欲為這些藏品建博物館并任命邱季端為館長的事。

筆者認為,成功企業家以巨額捐贈換取大學內建筑物的永久之名,本是企業家和學校之間的事情,但為此成立一個文物博物館,值得商榷。

我國建立博物館的準入是什么?如何定義博物館的屬性?

資料顯示,2015月3月2日國務院公布了《博物館條例》,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博物館包括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博物館。

博物館的設立沒有采取傳統的審批制,而是采取了登記備案制。設立博物館應當滿足場所、藏品、人員、經費和規章制度五個方面的條件,包括:固定的館址以及符合國家規定的展室、藏品保管場所;相應數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資料,并能夠形成陳列展覽體系;與其規模和功能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必要的辦館資金和穩定的運行經費來源;確保觀眾人身安全的設施、制度及應急預案。

“條例”規定:國有博物館的正常運行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非國有博物館的舉辦者應當保障博物館的正常運行經費。如此看來,大學博物館是有一定財政預算支持的。

那么,怎樣建立合理有效的捐贈機制?誰為這些捐贈品鑒定把關?《博物館條例》規定,博物館可以通過接受捐贈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方式取得藏品。博物館接受捐贈的,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博物館可以依法以舉辦者或者捐贈者的姓名、名稱命名博物館的館舍或者其他設施;非國有博物館還可以依法以舉辦者或者捐贈者的姓名、名稱作為博物館館名。依法設立博物館或者向博物館提供捐贈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所以我的一個觀點就是,高校辦博物館、接受人家捐贈文物,事先必須經過鑒定,這是原則性的問題。如果事先不做鑒定,會出大問題的,畢竟你代表的是國家的大學。”“京師瓷”事件一出,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許勇翔最先表態。

筆者認為,博物館的館藏品不一定都是文物,但是《博物館條例》明確規定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博物館監督管理工作。引起這次捐贈風波的恰恰就是因為這些要建博物館的古陶瓷文物。顯然,北師大在沒有進行鑒定的情況下,貿然就說要建立博物館是不夠嚴謹的。

中國藝術品鑒定之痛 :該誰來鑒定?能鑒定出什么?

無論是第一個輿論焦點還是第二個焦點,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藝術品的鑒定問題。這也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長期痛點。

從“國寶獻汶川”,到“漢代玉凳”、到“冀寶齋博物館”、“到北師大瓷器捐贈”,這些事件都引起了文物界、收藏圈人士的廣泛關注。正如疾病總伴隨著生命一樣,有古玩的地方總有贗品。買假對投資人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真金白銀換來的卻是贗品、垃圾,它不但吞噬著買家的金錢,還蠶食著藏家們的熱情與信心。

對于“京師瓷”,有人說請專家來鑒定。首先何為“專家”?顧名思義是指在有限范圍做深度研究的人。而現實生活中,一些無所不知的“專家”很多是不靠譜的。其次,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文物藝術品分類極細,陶瓷、青銅、玉器、書畫……每一大項又分出若干小項,作為鑒定專家能掌握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不錯了。浩瀚的文物藝術品由成千上萬個嚴格區分的專業研究領域組成,專家們研究的領域越小,底蘊就越深厚,水平也就越高。如何找到對口的專家,這也是個難題。

也有人說用科技來鑒定。當年《功甫帖》的真偽之爭,最后是依靠高倍掃描影像等現代科技手段對作品進行全面“體檢”而得出“雙鉤廓填說”不能成立。最近幾年,國家質檢總局也在探討建立“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希望通過科技鑒定手段,改變主要靠專家眼力鑒定的現狀。科技鑒定需要大數據做支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這與藝術品使用的材質及保存環境的復雜性密切相關,只有對大量標本進行采樣分析,才能對其成分比例有準確的判斷。此外,科技鑒定只能鑒定成分和年代,至于是否是作者本人的作品,這個技術是無法鑒定的,還是需要專家的目鑒。

專家的缺失,科技的局限性,使中國藝術品鑒定一直處于窘境。有人說,“鑒定界有好多病,但沒有正規醫院去治,因此就有好多庸醫出來瞎治。”

求解藝術品鑒定之痛 路在何方?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期,整個市場的交易規模預計已經接近4000億的水平,隨著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豐富與深化,但市場交易不透明、市場體系扭曲,交易范圍窄小,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評估鑒定權威體系的缺失,風險管控難度加大等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甚至在一些方面還出現了越演越烈的態勢。

對此,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藝術品鑒定需要政府在搞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從法律和政策兩個層面共同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重視藝術品市場相關行業管理組織的作用及其功能介入,通過行業管理組織來落實有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此外,還需要不斷根據市場發展的規律發展市場主體,同時有行業管理組織要制定相應的準入標準,提高準入的門檻,對入圍者搞好評估的常態化,建立征信體系與黑名單機制,實施動態管理,作好行業管理,從源頭杜絕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不利因素,給藝術品市場營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

中國收藏家協會咨詢鑒定委員會前秘書長劉建業認為,“國家文物局和各地文化局應該共同出面成立一個權威的國家鑒定機構,專門管民間的鑒定。”此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也曾表示過,最重要的工作莫過于建立一個國家權威的中國藝術品鑒定體系,培養專業的鑒定人才,用科技創新打開鑒定中的技術瓶頸。

筆者認為,政府缺失、市場魚龍混雜正是造成中國藝術品鑒定之痛之根本。但整體來說,藝術品鑒定屬于市場問題,市場的問題應該由市場來解決。“京師瓷”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契機,它給中國藝術品鑒定提出了一項嚴峻的挑戰。當我們在致力保護好歷史文物的同時,規范文物鑒定資格認證制度和鑒定行為監管機制也應盡快提上日程,否則還會出現類似“京師瓷”這樣的事件。

“京師瓷”事情還沒有結束,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和美國大選一樣精彩,但愿真理越辯越明。”

編輯:陳佳

關鍵詞:京師瓷 與中國藝術品 鑒定之痛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亚洲综合偷拍欧美一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va丝袜 | 色综合久久综合香蕉色老大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