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萍鄉市政協“委員議事廳”活動側記
養老,哪種模式更好?
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7月下旬,在萍鄉市廣播電視演播中心,一場關于“養老,你準備好了嗎?”的委員議事廳活動火熱舉行,來自相關領域的市、區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以及政府部門相關負責同志圍繞主題展開協商討論,現場300多名觀眾參與其中。
為讓此次委員議事廳活動更加接地氣、兼顧多種養老需求,活動承辦方民進萍鄉市工委會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走訪市民、到相關部門、企業調研,聽取有關部門介紹分析情況,探索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讓市民更好地獲得養老服務。
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底,萍鄉市60周歲以上老人達27.9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96%,預計到2020年,萍鄉市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超過30萬人。可以說,萍鄉市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危機帶來的巨大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萍鄉市老齡人群選擇哪一種養老模式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敖桂明委員提出,“可以在有條件的人群中嘗試抱團養老。”所謂“抱團養老”,就是由一些或是老同事、老同學,或是老鄉鄰、老朋友,自發“抱團”生活、休閑,生活上互相幫助,情感上互相慰藉。由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人員可以流動增補,地點既可以在養老院,也可以在成員中某一家的大房子里。
“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能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李倩委員認為,一般養老院只負責老人的護理以及日常活動的組織,以一個社區或者公寓的形式存在。而醫養模式有比較獨特的優勢,養老院的醫療設施是以醫院為依托,老人在養老院里得到的不僅是生活上的照顧,而且能夠得到定期的醫療檢查,一旦生病就可以得到及時醫治,并有專業護理人員進行照顧,使老人盡早康復,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值得提倡。
陶勇委員認為,“以房養老”“抱團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不僅在萍鄉,在全國各地嘗試的人也不多。而“寄家養老”是上海巾幗家政首創的一種養老模式,將市區老人安排在經“巾幗服務”專業培訓的、有條件有能力托養老人的郊區農民工、家政員家庭進行寄養,以緩解城市居家養老壓力。這種模式在萍鄉能否推行還有待商榷。
“社區居家養老綜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兩大模式的優點。”市民進會員曾珊指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依托村、社區、整合利用各類資源,搭建一個養老服務平臺,為社區內所有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康復醫療、精神慰籍、緊急救援的一種養老模式,使老人既享受了家庭的精神慰藉,又有快速的醫療機構服務。
“目前我市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和服務質量遠遠不能滿足不同老年人群的需要。”市民進會員彭碧元認為,未來養老服務發展,不僅要選擇適合萍鄉的模式,還要提升養老服務的品質,創新教育機制,建立專業的人才培訓和培養機構,提升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水平。
“要正確評價和認識老年人的價值。”周小燕委員建議,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階段,仍然能夠有所作為,有所進步。曹操有句千古名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阿姨龔全珍93歲了,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同時要給予老年人以“被需要”的存在感。一般來說,孤獨焦慮、生活空虛、對子女有依賴感,以及對于“不再被需要”的擔心和不安等心理,是困擾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著力完善老年政策制度,重視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形成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使老年人生活更加幸福。
在現場隨機調查中,選擇各種養老模式的市民都有。但在大部分市民的選擇中,家庭的溫暖都是不可或缺的。市民們普遍反映,比起物質方面的贍養,老人還需要精神上的關懷,他們渴望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不管養老機構的硬件設施如何提升,老人們還是希望能兒孫繞膝,感受家庭溫暖、盡享天倫之樂。專家們的精彩解讀,委員們的妙語連珠,引得市民頻頻舉手參與互動,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活動結束時,萍鄉市民政局局長李江萍表示,市民政局將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力為市民享受更好的養老服務盡職盡責。萍鄉市人社局局長周小燕表示將進一步加大養老保險宣傳力度、養老金的征繳力度和發放力度,為市民養老提供堅強保障。
編輯:薛鑫
關鍵詞:萍鄉市政協 萍鄉市政協“委員議事廳”活動 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