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未判先罰”溢出了法律規定
“未判先罰”,不僅違背了“無罪推定”原則,而且可能涉嫌濫用職權。
2015年4月,湖南辰溪縣檢察院指控商人梁材行賄296萬元,應予追繳違法所得為1309.9萬元。但是,讓人不解的是,他本人、子女及公司名下被辦案機關采取措施的財產遠超這個數字——除“罰沒”的900萬元外,另有896萬元應收貨款被凍結、3套房產被查封,這些資產估價約3200萬元。
案值1600萬元的行賄案,被當地司法機關采取強制措施的資產卻高達3200萬元,其中900萬元還是“未判先罰”的,進入法院賬戶的“非稅所得”,這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呢?
首先,先來弄明白“查封、扣押”的法律程序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直接懲罰罪犯嗎?不是!因為嫌疑人被法律判決之前,都是適用“無罪推定”,不能“未判先罰”。“查封、扣押”本身是保全性程序,一是為了查找、固定犯罪證據,二是為了防止財物流失,導致判決無法執行。
而且,《刑事訴訟法》中的查封、扣押是在“偵查程序”中出現的,所以查封、扣押也只是作為一項“證據保全性的措施”,其前提的被查封、扣押物品,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那么與證明犯罪無關的物品,或者案外人的物品就不應該被查扣。而且這種查封、扣押是一種臨時性的措施,最終的處理應該按法院的生效判決處置,不能在審判之前做“預先處罰”。
明白了這個法理,我們再回來分析本案。梁材被指控行賄296萬元,因行賄而取得違法所得為1309.9萬元。查封、扣押的物品范圍,就應該以用以證明梁材的有罪證據為限,但是,作為這起行賄案的案外人——梁材的女兒和兒子兩處個人房產,也被司法機關查封了,這溢出了《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查扣范圍。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要求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對明知與案件無關的財物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的,或者對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財物仍不解除查封、扣押的,要由案件管理部門進行口頭提示,甚至要移送檢察院監察部門處理或者向檢察長報告。
至于在法院宣判之前,梁材公司的900萬元就“未判先罰”,進入了法院賬戶,不僅違背了“無罪推定”原則,而且法院并沒有繞過司法裁判直接“罰沒”被告人財物的權力,其中可能涉嫌濫用職權問題。
刑事辦案程序中,一些地方查扣、凍結程序混亂,嚴重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甚至淪為腐敗滋生的溫床,亂立小金庫、私分罰沒得的窩案一再發生。所以,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中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甚至也提到了“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可見積弊之深。
有權不能任性,司法機關更當謹守法律程序。查封、扣押物品的范圍,應體現證據性,止于“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而不能任意“瓜蔓抄”,將犯罪嫌疑人家屬的財產一并扣押,更不能在司法判決之前罰沒被告人的財產。面對“未判先罰”的重重疑點,希望辰溪縣司法部門做出澄清,更希望上級司法部門能做出全面調查。
□袁伊文(法律工作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未判先罰 梁材行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