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規范化陣痛下中小私募抱團取暖
□本報記者 曹乘瑜
上海某私募總經理老陳(化名)一邊填寫一份《私募機構業務規范自查表》,一邊與過去在公募的同事老A(化名)互相訴苦。老A去年底離職準備奔私,然而沒想到剛離職,今年初登記備案制度就有進一步的規定出臺,嚴格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規范各種軟硬件條件。而近日出臺的新規,又使得投顧業務從業門檻驟然提升,中小私募初創期依靠給通道做投顧來發行產品的模式難以為繼。
私募創業的成本和難度大大提升,加上市場遲遲不見好轉,至今老A仍然賦閑在家。而這邊廂的老張雖然比老A先“下海”半年,趕上的卻是牛市尾巴,目前由于業績不佳,產品發行困難。雖然是曾經的金牛基金經理,但是做私募沒有3年的業績和足夠的規模,仍然上不了銀行的白名單,對基金子公司、第三方機構和券商等通道還是“重度依賴”。然而最近出臺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行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要求私募做投顧業務必須至少有3名投資管理人員擁有3年連續的證券期貨投資管理經驗,而老張的私募公司僅他這一名基金經理,無法達標。
“私募創業單干風險太大,何不抱團取暖?”老張在短信里向老A發出邀請,“A兄在我這掛牌一段時間,等市場好了再單干也不遲。有了私募管理經驗,也方便你以后自己發產品。”
像老張和老A這樣的合作,正是當下私募行業里小型私募的寫照。在監管層去通道、去杠桿、降風險的政策下,私募行業或許要面臨行業洗牌——規范而有實力的大型私募將順風順水,而中小私募則面臨發行渠道減少、成立和運營成本提高的困境。他們未來的生存路徑只有兩個,要么抱團合并,要么被大型私募收購。
降風險下的行業洗牌
最近,隨著《暫行規定》的頒布,多地紛紛開展落實《暫行規定》的自查和整改,廣東省證監局先行下發文件,北京也傳出草擬相關文件的消息。上周,老張所在的陸家嘴地區也開始了專項整治摸底排查,老張正填寫的《私募機構業務規范自查表》正是從通道機構處傳來。據悉,9月全國范圍內的大排查即將開始。
監管力度大而持續,老張心里也是惴惴然,他的公司在投顧業務方面并不合格。雖然通道機構目前還沒有要求他整改,所填的自查表格里沒有對投顧情況的摸底,但是他心里很清楚,根據《暫行規定》,不符合規定的老產品到期得清盤。“現在的市場新產品發行很困難,老產品的持續營銷相對容易,如果不能盡快合規,到時候是死路一條。所以需要盡快找到人。”
最近,寧波的一家管理規模超50億元的私募基金公司高級合伙人高榮(化名),正準備將一些原本打算進行私募創業的年輕人招致麾下。他告知記者,這群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自于計算機和數學專業,在校期間有一些投資經驗,大數據處理和量化投資能力較強。但是,由于登記備案的規范,私募基金公司的成立門檻和日常維護成本提高,例如私募主體登記必須要有律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工商登記情況、專業化經營、運營基本設施和條件、風險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高管人員資質等都需被詳細地盡職調查,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在風控、法務、會計等崗位上有專門的人員,而且還要有合規的運營場所等等。而且由于其中投資類企業的工商登記也于年初叫停,因此,這些年輕人想要成立一家私募幾乎不可能。
“既然不方便成立公司,我們就想讓他們給我們做投資顧問,但是按照暫行規定,他們又不符合3人3年投資管理經驗,以及在協會登記滿一年且是會員的要求,”高榮說,“所以,我們可能考慮把他們招聘過來。”
高榮認為,接下來將是私募行業洗牌的一年,行業的集中度將顯著提高。對于合規而有實力的大型私募而言,相關的政策均是紅利。如高榮這樣的大型私募本來就有自主發行的實力,如今通道機構的大門又只向他們敞開,通道機構的資金也全向他們涌來。
根據格上理財研究員雷蕾的統計,目前私募基金公司扮演投顧身份、借助通道發行的私募產品里(僅統計還在運行中的產品),基金專戶共1100只,通過基金子公司發行的產品達633只,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管計劃451只,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管計劃161只,僅有48.06%的投顧成立時間滿3年且登記滿1年。這意味著,有一半的私募基金公司將退出這一市場。
上海一家管理規模在150億元以上的知名證券投資私募高級合伙人透露,目前,他們的新產品已經出現發行回暖現象。除了量化產品,權益類的主動管理型產品也正在發行。一旦牛市下半場開始,他們的增量資金將大快朵頤。
業內人士認為,在去通道、去杠桿的監管政策下,未來中小型私募的發展路徑也清晰起來。銀河期貨機構部總經理郎羽認為,中小型私募開始進入轉型淘汰的快車道,要么被大型私募收購,要么抱團取暖,走向合并。
“抱團取暖”的成本不低。如果是掛名,10萬元也許差不多,但是如果是實質性合作,例如老張以合伙人方式邀請老A進來來,100萬元的年薪和一定比例的股權都是有可能的代價。“畢竟原來都是公募的基金經理。”更何況,有3年資管經驗的人才市場稀缺,必然身價不菲。
通道展開自我救贖
對于基金公司、券商和期貨公司等通道而言,他們也在快速適應行業變化。記者從多家機構處獲悉,主要措施有二:一是開始內部摸底排查,二是調整業務形態。
據悉,各家機構的業務整改動作幅度都非常大。郎羽透露,其公司目前已過內部會但還沒有正式備案的產品,有的即使已經簽了合同,也被叫停。而廣東證監局轄區的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暫行規定》發布后,他們內部要求加快相關內控和風控制度的修改,所有未備案的產品推翻重來,并按照新規重新設計。例如降低杠桿比例,不再宣傳保本保收益。“降杠桿和宣傳合規,是整改工作的難點。”該人士介紹。
雖然從《暫行規定》和已經曝光的一些地方檢查文件來看,監管層對于老產品將采用新老劃斷的方式,不要求立即清理,但是仍然有一些機構主動對老產品“動刀自救”。
某期貨公司人士透露,公司已經決定將一些老產品打開,簽訂補充協議,勸退部分優先資金,或者要求私募追加劣后資金,以降低老產品的杠桿。“我們還是希望能夠保住一些老產品,畢竟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老產品的持續營銷比新產品的募集更好做。而且,我們多年來一直是AA級別的期貨公司,在老產品上嚴格要求,也是希望不影響公司的品牌,樹立行業標桿。”
提升自主管理的能力是“去通道”大勢下的“正道”。業內人士透露,券商資管已經基本上是主動管理型產品,此次《暫行規定》對券商的影響并不大。而基金子公司則在較早的整頓中大力要求行業開拓主動管理類業務。期貨公司獲得資管牌照時間并不長,在各類資管機構中對通道業務依賴性較強。郎羽透露,他們也將借此機會發展自主管理能力,目前銀河期貨正在擴充自己的交易團隊,并考慮從一些私募機構挖來優質人才。
令機構措手不及的主要是中小私募的孵化業務。據悉,近兩年來,隨著私募的大發展,多家資管機構都打算培育和挑選優質的中小私募留在自己的平臺上,孵化器的主要形態就是私募FOF。然而隨著新規的執行,尤其是投顧上的嚴格要求,私募FOF業務可能會紛紛被叫停。
另一家期貨公司人士透露,他們在其數百家投顧中精選了20-30家小私募,打算將20億元自有資金以FOF的形式委托給這些小私募,但是目前已經叫停。“我們本打算自己做管理人,聘請小私募做投顧,”該人士介紹,“這樣便于搜集產品數據,有助于我們優化孵化事業。如果直投給他們,不僅拿不到數據,也不好做風控。”
自查傳遞權威信號
業內人士認為,去杠桿、去通道、降風險的政策頻出,雖然會引發行業巨變,但是從客戶和資金的角度,確實亟需之舉,也有助于加速行業向好發展。
“從長遠來說,這些都是好事。”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做資管事業,就不應該利用政策套利來獲得生存機會,而是要主動規劃,增強主動管理的能力。”
郎羽認為,地方自查整改大幕開啟,傳遞了監管層堅決捍衛《暫行規定》權威性的信號,體現了監管層去杠桿、降風險態度堅決。
而且,業內人士認為,通道業務不一定會因為規范化而萎縮。雖然投顧門檻的提高,意味著以后的優質投顧將進入供不應求的階段,但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認為,短期通道業務雖然會有所下降,但如果市場回暖,投顧不會拒絕發行更多的產品,而且市場上需求優質投顧的資金并沒有減少。因此,從長期來看,通道業務收入在規范化、規模化的趨勢下不見得會減少。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正是降杠桿去通道的良機。深圳某券商營業部人士介紹,從今年初開始,結構化產品已經做得不多。一方面,資金沒有需求;另一方面,受歡迎的量化私募并不希望發大型規模的產品。去年股災之后,券商已經將通道業務收緊,例如國泰君安就已經將地方分公司代銷私募產品的權利上收到總部。
“現在并不是趁機擴規模的時候。”高榮說,“相反,此時正是做自查整改的好時機。”他介紹,他們甚至不斷拒絕資金,因為目前市場環境支持不了大資金,而大型私募追求的是絕對收益,現在要那么多資金并沒有用。
不過,對于投顧業務,也有私募建議采取分級的方式來劃分投顧展業范圍。高榮認為,對于高評級的私募,可以允許其在投顧業務中對接銀行理財資金,或者允許稍高的杠桿。郎羽認為,目前1萬多家私募中,部分已經過了初創期的私募管理著5-20億元以上的資金,他們可能因為沒有較大的規模,因此不需要3人以上的投資管理團隊,但是投資能力并非不行,建議給他們的投顧資格一個過渡期,以便于私募行業有序而充分地發展。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規范化 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