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讓農民都來爭當新型職業農民
廣西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速寫
“廣西在全國首開‘職業農民學院’先河,專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召開的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上,自治區農業廳總農藝師王凱學的發言讓人眼前一亮。
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沈北海當即插話問道:“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有什么區別?”
“他們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
“那就是綜合型農業人才嘛。”
“對。”王凱學說,“新型職業農民不光懂技術,更有市場營銷、品牌包裝、項目申請等多方面的能力。”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費用誰出?”
“不用農民出,農業部有專項經費。”
“發證書嗎?”
“發。”
“是職稱還是職業資格證?”
“是一種職業認定。”
“那就是一種身份或稱號咯?”
“可以這么理解。”
沈北海追問:“認定后有什么支持?”
“在項目申報、貸款方面都有支持。”
“能不能給農民也評個職稱?”沈北海思索著說,“要大膽探索創新,配合脫貧攻堅戰,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大家都來爭當新型職業農民。”
沈北海和王凱學的對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大家圍繞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給農民評職稱很好,能夠提高職業農民的含金量和榮耀感……”“對于獲得職稱或職業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政府應適當給予獎勵或補助……”“選擇培育對象很重要,培訓內容也很重要……”
2015年4月,自治區農業廳與玉林市政府以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為依托,聯合共建全國第一所職業農民學院——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專門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隨后,廣西現代青年農場主學院、廣西北部灣職業農民學院等“職業農民學院”相繼掛牌成立,成為八桂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自治區政協為此不遺余力獻計出力。自治區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期間,九三學社廣西區委提交提案建議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對現有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的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骨干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手等進行培訓。同時,把回鄉務農創業的大學生、青壯年農民工等納入培育計劃。通過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招錄農村有志青年,培養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后繼者,全面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自治區政協將該提案列為重點提案,由沈北海領銜督辦。6月,自治區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赴柳州、來賓等市調研,實地考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和存在問題,探尋解決良策。
自治區農業廳、廣西農業科學院等承辦單位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委員的呼聲落到實處,并將提案辦理情況帶到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上。
2015年,由自治區農業廳牽頭,自治區教育廳、共青團廣西區委、廣西大學共同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首批200名培育對象已在廣西大學完成兩個年度集中培訓。目前,這批學員已由產業經營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認定,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從今年開始,積極創建廣西百個新型職業農民示范村,安排100個產業較集中、特色較明顯、影響較大的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村推進,整體擴大新型職業農民的輻射和影響力。
“把貧困地區農民‘請進城’,組織農業專家‘走下鄉’。”廣西農業科學院信息所副書記于平福介紹,廣西農科院聚焦精準扶貧,創新培訓模式,通過與農業局、扶貧辦等政府職能部門合作,結合當地實際,組織貧困村的村級負責人、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家庭農場主、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等“進城”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同時,按照全區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結合貧困村的具體實際,精心選派農業專家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把學校辦到農民家門口,把實踐課放在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地指導農民,現場解答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這是解決下一步誰來種地的大問題。”沈北海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現實要求。希望相關部門深刻理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意義,認真抓實關鍵環節,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編輯:薛鑫
關鍵詞:廣西政協 廣西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 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