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認識宮頸癌 篩查是防控重要手段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每年新發的宮頸癌病例約有10萬余人,占到了全世界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的20%左右。所以,不管是在我國還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宮頸癌的防治都還任重道遠。”安菊生教授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
她還同時表示,近些年,我國宮頸癌的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這也說明了宮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癌癥。”
感染HPV,未必就會患上宮頸癌
“關于宮頸癌的發病因素,醫學界早已經達成了共識,其最主要的致病因就是HPV病毒的感染。不過,雖然HPV感染幾乎是宮頸癌發病的必要條件,感染HPV病毒,卻未必就一定會患上宮頸癌。”安菊生向記者強調。
原來,宮頸癌的發病必須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只是第一步,在感染之后,還需要HPV病毒持續在體內存在,并導致宮頸上皮形成癌前病變,然后繼續發展最終發病成為宮頸癌。
安菊生說,如果在宮頸癌的病因階段,如在癌前病變及其之前的階段,就能夠控制病因的持續發展,也就中斷了宮頸最終發生癌變的質變過程。“其實,宮頸癌從感染到癌前病變再到最終發病成為癌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也是宮頸癌能夠開展防治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效的原因。HPV疫苗的問世,也正是基于宮頸癌的發病機理,在病因階段就中止了其發生癌前病變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的宮頸癌在患病早期,就表現出臨床癥狀
“如果宮頸癌在發病初期(Ⅰ期)能夠得到及時確診和治療,其預后的5年生存率一般在80-90%以上。如果在Ⅰ期中的更早期如Ia1期,預后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5%。早期的宮頸癌或癌前病變臨床癥狀不典型,很多患者在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早期沒有任何癥狀。”安菊生告訴記者。
就宮頸癌早期的臨床癥狀而言,安菊生做了如下介紹:白帶異常如增多或異味等,是一種臨床表現;接觸性出血如性生活或者婦科檢查之后的宮頸出血,則是宮頸癌比較典型的臨床癥狀;還有一些下腹的墜痛、大小便的不適、腰痛等癥狀,也可能是由于宮頸癌的發病而起。
安菊生建議,在出現上述癥狀之后,應該及早去看醫生。因為雖然部分宮頸癌患者會在早期表現出一些臨床癥狀,而其確診的金標準是病理學的檢查,即需要取宮頸病變的活體組織去做病理學的檢測,來診斷和評價是否為宮頸癌。如果是,還要結合影像學等手段評價其發病的分期,并據此來確定治療的方法和手段。
“對于宮頸癌的治療,早期患者可以選擇手術或是放療。部分早期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年輕女性,則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癌手術。”安菊生介紹道。
不過,對于中晚期的宮頸癌患者,安菊生說臨床一般不推薦手術治療。“因為此時手術可能切除不干凈或者對患者損傷很大。如果切緣不凈,則容易導致宮頸癌的復發,這將會直接影響病人的術后生存。并且,宮頸癌和所有的癌癥一樣,發現越早,其治療的效果也就越樂觀。比如Ⅱ期宮頸癌,其5年生存率一般是50%-70%,Ⅲ期的宮頸癌5年存活率則為30%-50%,Ⅳ期的5年存活率一般只有10%左右了。”
篩查,是目前宮頸癌防控的最重要手段
“從宮頸癌的防治來說,早期宮頸癌如果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基本上可以做到根治。而中晚期的宮頸癌,其復發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安菊生因而建議廣大女性提高宮頸癌的防治意識。
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健康的性生活方式,是防治宮頸癌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宮頸癌防治手段,是加強對宮頸癌發病的科學篩查。
據安菊生介紹,對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性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共識,世界各國也根據自己的國情頒布了篩查的規范和指南。比如在美國,建議21歲以上的女性或開始性生活3年以上的女性,應定期進行宮頸癌的防治篩查,此時一般推薦的是宮頸細胞學的檢查,篩查頻率為3年一次,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每1-2年進行一次。對于30歲以上的女性,則建議采用細胞檢測和HPV病毒檢測相結合的篩查手段。
安菊生認為,現今在世界范圍內宮頸癌的發病率有了明顯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宮頸癌癌前病變篩查工作的開展。如果是采用的兩種篩查手段相結合的篩查辦法,對于兩項篩查結果都為陰性的女性,可以間隔5年進行一次。
但遺憾的是,雖然篩查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宮頸癌癌前病變,但并不是所有女性都重視這種防癌方式。因為女性羞于或者懼怕婦科檢查,雖然她們具備篩查的條件,也往往沒有重視或者直接放棄了體檢中的相關篩查。對此,安菊生深表遺憾。
“當然,也有極少一些宮頸癌患者,因為其病理類型特殊或病變內生,在篩查甚至活檢時都不易發現和確診。這時就需要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判斷之后,再進行深部活檢或切取活檢來確診,但這種狀況畢竟是少數情況。因而,還是強烈建議已有性生活的女性,尤其是30歲以上的已婚女性要進行定期篩查。”安菊生最后補充強調。
編輯:趙彥
關鍵詞:宮頸癌 HPV疫苗 宮頸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