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明代成化青花瓷器:拍賣高價的保持者
爾今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其實早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寧存成窯,不茍富貴。”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則有:“窯器初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明朝人程哲在《蓉槎蠡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推成窯瓷器為明代之冠。另在清初朱彝尊《曝書亭集》中也記載:“萬歷器索金數兩,宣德、成化者倍蓰之……”成化官窯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見一斑。
明成化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 高9CM 口徑10CM 足距9.5CM
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高41CM 口徑6CM 足徑16.5CM
寧存成窯,不茍富貴
明朝進入成化時代,制瓷業展現出全新的風貌。成化瓷一改永宣時期凝重敦厚、胎厚器重、紋飾豪放、生動的特點。呈現出精巧秀麗、輕盈雅致的時代風格,再配以色調柔和淡雅、發色穩定的平等青料,更顯相得益彰。成熟的青花工藝、斗彩、素三彩、孔雀綠青花、黃地青花、白地紅彩等品種共同構成了成化瓷的基本風貌。成化瓷不僅將將中國瓷業帶進了第二個高潮期,也為后世留下了備受追捧的珍品貴作。
雖然現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在拍賣市場上有著不俗的表現,但在過去卻不被人看重。而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成化瓷一直是瓷器收藏家趨之若鶩的“寵兒”。對于清代和民國的瓷器古玩商來說,最被他們看中的品類一為宋瓷,另外就是永宣成(永樂、宣德、成化)瓷器,清代和民國的收藏家們認為宋瓷和明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瓷器水平是最高的,清代的官窯瓷器都是作為“添頭”送給買家的,若買一宋代龍泉窯,賣家還可以附送一乾隆官窯。及至20世紀70年代國外的拍賣市場,乾隆以后的瓷器還是沒有資格參與競拍的,瓷器拍賣專場主要以明代和宋代的瓷器為主。
明成化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高7.8CM 口徑17.2CM 足徑7CM
成化官窯量少而質精
由于燒制規格考究,成窯瓷器堪稱中國御瓷至珍名品。中國著名陶瓷考古專家劉新園曾以景德鎮珠山明御址出土宣德與成化瓷片數量相較,成化一朝帝祚為宣德者二倍有余,然出土破片及殘件數量卻未及后者一半。蘇富比前亞洲區主席朱湯生曾稱,現存之完好傳世成化瓷,存例大多入藏博物館,民間收藏數量不多。成化瓷“量少而質精”的特點顯露無疑。
從不同時期的成交額、成交量對比來看,也能看出成化瓷器市場呈現出“量少質精”的特點: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至2013年,成化瓷器僅占明代瓷器4%-9%的成交量,卻獲得了8%-25%的成交額。成化瓷傳世器不多,品相完美者更少,這注定了市場流通數量少之又少,也注定了精品佳器的拍賣高價。
明成化年制款青花花卉長頸瓶 高20.5CM 口徑5.5CM 底徑8.5CM
成化青花:拍賣高價的締造者
成化青花瓷器多為小件的杯、盤、碗、碟、蓋罐等器,憑借其玲瓏秀奇、段巧工細,堪稱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深受后人賞識。
明代瓷器工藝發展到成化時期出現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風尚。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細巧,胎薄釉潤,畫風精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可分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兩個階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風格與宣德時期相似,青花用進口青料,發色濃艷有黑點,難與宣德青花區分,且這類成化青花瓷器生產時間很短,傳世品較為少見。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國產的平等青料,發色淡雅無黑斑,青花色彩更為清麗明快,是成化青花的代表,與后來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 高27.8CM 口徑4.3CM 足徑6.7CM
“大明成化年制”青花瓷器早在20世紀就已經價格不菲,直至21世紀,明成化時期的青花瓷器更是一路走高,縱觀2010年至今明成化青花的拍賣行情,成窯精品大都保持在數千萬元一件的高價。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一件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以1.41億港元的高價成交,創當時明代瓷器歷來第二高拍賣成交價。
編輯:陳佳
關鍵詞:明代成化 青花瓷器 拍賣高價的保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