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剖析“快車漲價”還是要回到市場邏輯
日前有消費者發現,上線一年多的滴滴快車在北京悄然漲價。有媒體報道,滴滴在多個城市的價格都進行了上調。記者發現,滴滴在北京的計價標準由去年同期的1.5元/公里+0.25元/分鐘提高到了1.8元/公里+0.5元/分鐘。對此,滴滴公司回應稱,“在用戶每次行程開始前都有明確的價格預估,點擊還可以看到價格構成,用戶需要明確表示接受才會開始叫車,充分保障了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保?月12日《北京青年報》)
滴滴快車在多個城市的價格上調,肯定要讓相當一部分用戶感到失望。這種消費者心理當然不難理解。一來,誰到希望可以通過最低的價格獲得最優質的服務;二來,包括滴滴在內的各大互聯網約車平臺自出現之日起,其相較于傳統出租車的價格優勢,就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法寶。但若從市場的邏輯出發,快車平臺的價格調整,不過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也并不讓人過于意外。
縱觀當前的各大叫車平臺,其低價模式不過是建立在市場競爭初期的“燒錢模式”之上,也就是說,目前的低價并非正常市場供需關系的一種反映,有著明顯的“臨時性”色彩。而在市場的角度,任何一個行業的“超低價”,要么難以持續,要么在服務質量上缺乏應有的保障。比如,乘客所支付的乘車成本若過低,便會影響到車主加入平臺的積極性,而當快車數量減少,乘車的便利便會受損,最終也只能通過漲價來提升。至于到底哪種價格水平能夠實現乘客與平臺、司機等各方利益的平衡,只能在不斷的市場試探中來完成“磨合”。
事實上,消費者對于叫車平臺價格的調整,也并非說沒有預期。有必要看到,當前的互聯網約車領域,畢竟不同于傳統出租車市場的統一定價模式,而是已經有著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當出行價格超出預期和承受能力,消費者可以在不同的叫車平臺之間作出選擇。而這正是分享經濟所能夠帶來的最大增益,即消費者可以依據自身的需要(包括時間要求、支付能力),作出更適合自己的出行選擇。我們固然期待更具價格優勢的快車出行,但別忘了,有著分享經濟本質的網絡快車,價格只是它吸引力的一部分,其更為根本的價值,還是體現于能夠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出行需求。
正如有專業人士所分析的,滴滴漲價是要經過反復測試的,“如果遭遇用戶強烈反彈,用戶大量流失,那就把漲價政策再縮回去,如果反應平平,用戶被動接受,那就可以將漲價政策實施下去成為常態?!笨梢哉f,這一價格調整正是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一次微妙互動,最終價格形成的主動權,也仍掌握在消費者手中。因此,不妨把這一舉動看作是任何一家市場化企業都可能采取的正常性運營策略,無需作過多的價值判斷。
在互聯網約車市場還未完全定型,快車管理辦法仍未出臺的當下,各平臺與消費者、快車司機乃至管理部門之間的互動與磨合,必定還將繼續,且不僅僅會體現于價格方面。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期待各方的博弈能夠透明化,比如對于價格的調整,快車方面若能夠將信息告知得更為充分,消費者必將有更好的乘車體驗,這對于增進市場的理解也是好事。(朱昌俊)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快車漲價